当南美洲圭亚那的德梅拉拉河畔迎来一批年轻的中国身影,东北林业大学 “桥接两国,‘砼’行国外” 社会实践团队的征程正式开启。这支依托土木工程学科优势组建的队伍,带着 “将专业所学融入国家海外基建合作” 的初心,在热带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用技术实践与跨文化交流,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故事。

抵达德梅拉拉大桥施工现场后,团队面临的首个挑战便是极端环境对工程监测的影响。热带气候的高湿度不仅容易导致监测设备受潮失灵,还可能引发桥梁结构出现细微变形,给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带来考验。为攻克这一难题,队员们结合课堂所学的材料力学与结构监测知识,重新优化传感器布设方案 —— 在桥梁关键受力节点增加防水保护装置,同时采用 “定时采集 + 交叉校验” 的模式,确保每一组应力数据、每一次变形测量都真实可靠。连续半个月里,队员们每天清晨五点便抵达工地,顶着近 35℃的高温穿梭在桥梁支架间,傍晚则在临时办公室里加班分析数据,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结合,先后提出 “优化挂篮施工节奏”“调整混凝土养护周期” 等 3 项技术建议,均被项目施工方采纳,为大桥安全推进注入了青春智慧。

除了投身工程实践,团队更将学术交流与文化互鉴作为重要使命。在圭亚那唯一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团队精心筹备了一场以 “中国桥梁建设技术与实践” 为主题的讲座。为让当地师生更好理解专业内容,队员们提前将复杂的桥梁受力原理转化为三维动画,用通俗的英语讲解中国在大跨度桥梁、智能监测领域的突破;针对当地常见的热带气候施工难题,还分享了国内在高温环境下混凝土配比优化、钢结构防腐处理等成熟经验。讲座互动环节,当地学生围绕 “如何平衡桥梁建设成本与耐久性”“智能监测系统的本土化应用” 等问题踊跃提问,队员们结合德梅拉拉大桥的实际案例逐一解答,现场思想碰撞不断。此后,团队还与该校师生、当地工程技术人员共同举办技术交流会,双方就 “热带地区桥梁维护”“跨国工程标准对接” 等议题深入探讨,最终达成 “共建学术交流平台、共享工程技术资源” 的合作意向,为两国在基建领域的长期合作埋下伏笔。

走出工地与校园,团队还主动走进乔治敦社区,倾听当地民众对新桥的期待。在社区活动中心,队员们用图文并茂的展板介绍德梅拉拉大桥建成后将如何缩短跨河通勤时间、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同时分享中国桥梁建设中 “绿色低碳” 的理念 —— 从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控制,到桥梁材料的循环利用,每一个细节都让当地居民感受到中国工程的人文温度。“以前去对岸的市场要等 1 个小时轮渡,新桥通了,我们的生活肯定会更方便!” 一位当地居民的感慨,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这座桥梁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交通枢纽,更是连接中圭两国人民情感的纽带。
从工程监测的技术突破,到学术交流的思想共鸣,再到社区互动的民心相通,东北林业大学这支实践团队在圭亚那的征程,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实践检验,更是一场跨越国界的青春对话。他们用行动证明,新时代青年既能在课堂上钻研理论,也能在国际舞台上以专业实力为笔,书写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