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烟台大学的青春朝气,遇上广饶县守护青少年的热忱,一场以“法治”为名的实践之旅,在夏日热烈启幕。这不是简单的“奔赴”,而是知识与需求的双向奔赴,是青春力量融入基层法治守护的生动注脚。
一、课程定制:精准对接,把法治讲进心坎里
广饶县乡村留守儿童多,职校学生法治需求迫切,烟台大学学子与检察官、社工携手,开启“定制化”普法。针对乡村孩子,打造《我的身体我做主》《校园欺凌预防》课程,用“情景剧+问答”模式,把防性侵、识欺凌知识变得像故事书一样好懂。志愿者小李记得,讲到“身体隐私部位不许别人碰”时,一个孩子突然举手:“那要是陌生人给糖,让摸脸呢?”顺着问题延伸讲解,孩子们眼睛亮起来——原来法治保护,藏在这些日常细节里。
职校学生关注“职场初体验”,《职场法律第一课》应运而生。学子们收集实习侵权案例,拆解“劳动合同陷阱”“工资拖欠咋办”,用“模拟谈判”让学生代入角色。职校生小王说:“以前觉得法律离职场很远,现在知道,签合同前看条款、保留证据,都是法律给的‘武器’。”精准对接需求,让法治知识不再“飘在空中”,而是稳稳落在青少年的生活轨迹里。
二、趣味互动:打破边界,让法治“玩”起来
法治教育桌游成了“爆款项目”。烟台大学学子和孩子们围坐,掷骰子、抽卡牌、解法律谜题。“抽到‘同学骂我,我能打人吗?’”孩子纠结答题时,学子们笑着引导:“打人可能违法哦,咱得用告诉老师、保留证据这些合法办法!”桌游里的“法治任务卡”,让法律知识成了通关密码,在欢笑声中,“知法懂法”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法保游园会教具包”也派上大用场。学子们带着孩子们“闯关”:识别网络诈骗标语、模拟正当防卫情景。在“防性侵迷宫”游戏里,孩子要避开“陌生人诱骗”“熟人侵犯”陷阱,走到“安全出口”。每一次成功通关,都是一次自我保护能力的升级,这种“沉浸式”学法,让法治意识深深烙印在青少年心中。
三、青春共情:以心换心,搭建法治“情感桥”
烟台大学学子与广饶县青少年“双向共情”,是实践最动人的部分。面对留守儿童的敏感与羞涩,学子们化身“知心哥哥姐姐”,课后陪他们聊天、辅导作业,在“唠家常”里传递温暖。“姐姐,我爸妈在外地,有人欺负我咋办?”听到这样的倾诉,学子们耐心梳理法律途径,更给予情感陪伴——让孩子们知道,法治保护之外,还有一群人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职校交流中,学子们分享“大学生实习维权经历”,用亲身故事拉近距离。“我室友兼职被克扣工资,后来通过劳动监察投诉解决了!”真实案例让职校生放下戒备,主动提问、交流。这种“同龄视角”的普法,少了说教感,多了共鸣感,让法治知识带着“青春温度”,流入青少年心田。
这场实践,是烟台大学与广饶县的一次“法治共振”。学子们走出校园,读懂基层法治需求的“细枝末节”;广饶县的青少年,在青春力量的陪伴中,筑牢自我保护的“法治铠甲”。当法治不再是生硬的条文,而是化作互动里的欢笑、共情中的温暖,守护青春的意义,便真正落地生根——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关于“法治如何点亮成长”的生动作答,未来,这份双向奔赴的守护,还将继续书写更多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