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隔千里,心连支教
2025年7月至8月,我在家用电脑上开展云支教。这段隔着屏幕与小朋友相伴的时光,让“教学相长”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藏在课件、画作与手工里的具体温度。
七月十五日,在“云端工厂数字漫游”课上,我尝试用游戏化方式讲解智能制造。我设计了一个“工厂诊断师”的角色扮演环节,让孩子们找出生产线中的问题。一个叫小宇的男孩却提出了完全出乎意料的方案:“老师,为什么一定要修复故障?我们可以教机器自我学习啊!”他随后分享了自己设想的“自适应生产线”——机器会根据零件形状自动调整夹爪,就像人手触摸不同物体时会自动调节力道一样。他用简单的线条画出了概念图,解释道:“这是我观察奶奶揉面团时想到的,她的手从来不需要测量就能知道用多少力。”这节课后,我重新修改了课件,加入了更多生物仿生学的内容。原来,最前沿的科技理念,早就藏在孩子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中。
在“红领巾爱祖国——美时美刻”课程中,我发起了一场“寻找家乡最美声音”的活动。孩子们纷纷上传录制的音频:集市上的叫卖声、溪流穿过石头的潺潺声、方言童谣的吟唱声。一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女孩小雅却提交了一段“寂静”——清晨五点山林的静谧,偶尔传来鸟鸣和露珠滴落的声音。“这是我最熟悉的祖国声音,”她在语音留言中说,“每当听到这份宁静,我就感到安心。”最动人的是,孩子们自发地将这些声音素材剪辑成一首交响诗,命名为《祖国的呼吸》。当听到不同地域的声音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时,我忽然懂得:爱国不是单一的情感表达,而是对这片土地上每一种声音的珍惜与尊重。那些最平凡的声音里,藏着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如今再回首2025年夏天的云支教,我发现最大的收获不是教会了孩子什么,而是学会了用他们的方式重新认识世界。那些看似稚嫩的想法背后,藏着未经世俗束缚的智慧;那些粗糙的手工作品里,包含着最纯粹的热爱。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遇让我明白: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发现;不是灌输,而是唤醒。而那些被唤醒的美好,终将成为彼此生命中最温暖的光。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