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纸剪岁月 科技绘新篇:暑期课堂里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作者:栾冉冉
暑期教室里,红纸在指尖流转,剪刀轻舞间裁出岁月纹路;屏幕上代码跳动,AI指令下生成创意图案。这个夏天,一场融合非遗剪纸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课程由编译未来社会实践队开展,让和玩家志愿服务中心的孩子们在传统与科技的碰撞中,触摸文化的温度,感受创新的力量。
上午的剪纸课上,非遗传承人刘彩虹带来了她的“宝贝”——一叠泛黄的剪纸老花样和几幅获奖作品复制品。“大家看这张清代的窗花模板,虽然边角磨损,但花纹依然清晰。”她小心翼翼地展开模板,阳光透过镂空处,在桌面上投下细碎的光影。作为烟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彩虹将数十年的剪纸技艺浓缩在课堂细节里:握剪时食指微翘更稳当,转弯处要“让刀走”而非硬掰,红纸折叠要对齐边缘才能保证对称。
“为什么剪纸多用红色?”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刘彩虹拿出一幅《吉祥如意 国泰民安》的复制品,这幅曾赠予泰国亲王的作品以正红为底色,金线勾勒龙凤纹样。“古人崇拜太阳,红色是太阳的颜色,象征希望与生命。”她指着作品中阴阳刻结合的技法解释,“阴刻刻去轮廓,阳刻保留图案,就像生活有舍有得,才能成就完整的美。”孩子们似懂非懂地跟着模仿,11岁的小佑第一次剪就把花瓣剪断了,刘彩虹笑着接过红纸:“没关系,剪坏的地方可以改成新花纹,艺术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在欣赏了刘彩虹老师的作品以及聆听了老师的讲解后,孩子们开始了他们的剪纸初体验。实践环节从基础的“福”字剪制开始。刘彩虹教大家“四折法”:将正方形红纸对角折四次,形成小三角形后画出半个“福”字轮廓,再沿着线条修剪。“剪‘福’字讲究‘田字饱满,示字舒展’,这样才寓意福气满满。”她边说边示范,剪刀在纸上游走如行云流水。孩子们围坐成圈,有的紧张得屏住呼吸,有的大胆下刀却剪歪了笔画,教室里不时响起“老师,我的‘福’字少了一点”的笑声,红纸碎屑像红色的雪花搬飘落。
当孩子们还在为剪出完整的窗花欢呼时,下午的人工智能课已悄然拉开序幕。主讲老师赵玉玲展示的第一张图片,就是上午孩子们的剪纸作品。“这些图案能被AI学习吗?”她抛出问题,随即操作电脑,将剪纸图片导入系统。几分钟后,屏幕上出现了数十种衍生图案,有的保留了传统花纹,有的则加入了现代元素。“AI就像个聪明的学生,能快速学习剪纸的规律,再创造出新作品。”赵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们惊叹不已。
课程中,赵老师特意设计了“AI助力剪纸创作”环节。孩子们尝试用自然语言描述自己想剪的图案,比如“要像刘老师那样的对称窗花,有荷花和鱼”。AI根据指令生成设计图后,老师将图案打印出来,孩子们可以直接以此为底稿进行剪制。“这不是偷懒,而是让科技成为创作的工具。”赵老师强调,就像古人用刻刀代替剪刀提高效率,现在的技术进步也能为传统技艺赋能。
课程中最精彩的环节当属关于“传统与科技对话”讨论。刘彩虹老师也来到了下午的课堂,当看到AI生成的剪纸图案时,她拿起一张融入现代动漫元素的设计图:“这个龙的造型很新颖,但龙鳞的剪法还是沿用了我们山东剪纸的‘锯齿纹’,传统技艺的根还在。”她现场演示如何在AI设计图基础上,用传统阴刻技法增强图案的层次感,孩子们围在一旁,看着屏幕上的数字图案逐渐变成手中鲜活的剪纸作品。
10岁的小路平时最爱玩编程,今天却对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原来剪纸和编程一样,都需要逻辑和耐心,剪纸要算好折叠次数,编程要写对代码指令。”他试着用编程思维分析剪纸步骤,发现两者都讲究“分步执行”:先对折(初始化),再画样(设计算法),最后剪刻(运行程序)。这个发现让他兴奋地跑到刘彩虹老师面前,用代码流程图解释剪纸步骤,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课程结束时,孩子们拿着自己的“跨学科作品”合影:有的是在AI设计图上完成的传统窗花,有的则用剪纸技艺再现了AI生成的创意图案。刘彩虹老师在每幅作品上都盖了个红色印章,印章上“非遗新传”四个字格外醒目。“剪纸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古董,”她看着孩子们的作品说,“当年轻的手掌握住剪刀,当传统图案遇上现代技术,剪纸艺术就永远年轻。”
夕阳西下,夏令营的教室里依旧热闹。有的孩子在整理剪纸工具,有的在电脑上调试AI剪纸程序,红纸的温度与屏幕的光影交织在一起。这个夏天,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剪窗花、用AI,更懂得了传承不是复制过去,创新也不是抛弃传统。就像他们手中的剪纸作品,既留着千年文化的纹路,又透着新时代的创意光芒,这便是最好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