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碰撞王硕
7 月 23 日,和万家社区活动中心热闹非凡,“编译未来” 志愿服务项目在此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包括剪纸课、人工智能介绍及马德堡半球实验演示,吸引了社区内众多小朋友参与,让孩子们在欢乐互动中收获知识与成长。
上午 9 时,剪纸课率先在社区活动室拉开帷幕。一位剪纸非遗传承人端坐台前,面前的红纸上已初见一幅 “喜鹊登梅” 的雏形。传承人手持剪刀,灵巧地在红纸上穿梭,细碎的红纸屑如雪花般飘落。活动室内,二十余名小朋友围坐在长桌旁,眼神专注地盯着传承人手中的剪刀。志愿者们则在一旁忙碌,将裁好的红纸分发给孩子们,并不时弯腰指导孩子们握剪的姿势。有小朋友对复杂的花纹感到困惑,传承人便放慢速度,一步一步讲解剪制技巧,志愿者则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重复说明,帮助孩子们理解。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手中渐渐出现了形态各异的作品,有的是歪歪扭扭的五角星,有的是不太对称的窗花,虽然略显稚嫩,却充满童趣。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相互展示,活动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中午稍作休息后,下午 2 时,关于人工智能的课程准时开讲。志愿者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孩子们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屏幕上,图像识别系统快速识别出孩子们画的简笔画,并准确说出画的是什么;语音交互系统则回应着孩子们的提问,用稚嫩的童声讲着故事、唱着儿歌。志愿者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人工智能就像一个聪明的大脑,能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厉害,比如手机里的语音助手、超市里的自助结账系统,都用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孩子们听得兴致勃勃,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疑问,“人工智能能像人一样思考吗?”“它会忘记学过的东西吗?” 志愿者耐心地一一解答,并用简单的互动游戏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人工智能的奇妙。有小朋友尝试对着语音系统下达指令,当看到系统准确执行时,脸上露出了惊奇的表情。
下午 4 时,马德堡半球实验在社区广场上演。两个蓝色的半球被放置在展示台上,吸引了更多孩子前来围观。志愿者先向孩子们介绍了实验的原理,随后将点燃的纸团放进两个半球中,然后将两个半球紧密贴合,用火焰燃烧来消耗球内的氧气。“有没有小朋友想试试能不能把它们拉开?” 志愿者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举手。几名小朋友上前,抓住半球上的绳子用力拉拽,尽管使出了全身力气,两个半球依旧纹丝不动。周围的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不时发出阵阵惊叹。然后志愿者提议两边各站十个小朋友试一下能不能拉开。孩子们更加兴奋,没等志愿者喊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拉绳子。小朋友们使出浑身解数半球仍然纹丝不动,剩余的志愿者索性也参与其中,依旧无法拉开。但当志愿者打开阀门,空气涌入半球,只听 “啪” 的一声,两个半球瞬间分离,孩子们顿时欢呼起来。志愿者趁机进一步讲解大气压的存在及其作用,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让孩子们明白这一科学现象。有孩子好奇地触摸着半球,感受着科学的神奇。
活动结束后,社区负责人表示,此次 “编译未来” 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到传统技艺、前沿科技和基础科学知识。志愿者们也表示,能为孩子们带来这样的体验感到很有意义,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兴趣。据了解,后续 “编译未来” 志愿服务项目还将在社区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