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未来实践队:四堂课,为童心播撒明日之光烟台大学——孙胤哲
七月末的烟台福山区,暑气蒸腾。当晨光初染街道,和万家党群服务中心门前已聚满了翘首的孩子们。今天,由一群年轻大学生组成的“编译未来”实践队在此开启一场特别的旅程。四堂精心设计的课程如同一把把钥匙,正欲开启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想象之门。暑气蒸腾的烟台,实践队员们用汗水与热忱,为孩子们浇灌着未来的希望之种。
首堂环保课,实践队员没有急于讲概念,而是展示了一幅令人心颤的图片:一头鲸鱼庞大的身躯被白色垃圾缠绕,在深蓝的海水中显得脆弱而绝望。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小眉头紧锁。随后,引导孩子们思考:“我们随手丢掉的垃圾,最终可能去哪里呢?”一个孩子小声说:“塑料袋在水里漂着,鲸鱼以为是水母,吃下去就难受了……”这童稚的比喻,却戳中了环保问题的核心。接着,带领孩子们将废弃瓶罐、纸张变废为宝,制作简易花盆、笔筒。当孩子们手捧亲手制作的“宝物”,脸上洋溢的喜悦与自豪,正是未来环保意识的萌动与扎根。这堂课,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埋下了绿色责任之种。
第二节课,心理教育老师轻声细语,把孩子们引入一片探索内心的天地。她让孩子们在纸上画出自己的“情绪小人”,小哲画了一个蜷缩在角落的黑色小人,他说那是“生气时的自己”。老师没有急于评判,而是引导孩子们制作“情绪彩虹瓶”——将代表不同心情的彩色细沙一层层装入瓶中。小哲仔细地选择了红色与蓝色的沙子,他说:“生气时像红色一样热,但我想慢慢变成蓝色的平静。”当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深呼吸,将“愤怒”想象成气体缓缓呼出,教室里的气氛也随之变得舒缓而澄澈。这堂课,为孩子们的情绪世界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初尝自我关照的甘甜。
第三节课的创新工坊,由实践队副队长亲自“掌舵”。他抛出问题:“一张普通的纸,如何让它承受更多重量?”孩子们立刻投入了热烈讨论,有人尝试折叠,有人卷成纸筒,还有人试图缠绕加固。在张明远的启发下,孩子们分组动手搭建“纸桥承重塔”。当一座看似脆弱的纸桥竟成功托起数本书本时,小欣忍不住兴奋地跳了起来:“原来卷起来的纸这么厉害!”创新的火花在一次次尝试与失败中迸发,孩子们在挑战中体验着创造的魔力——这堂课上,实践队员点燃了孩子们心中探索未知、创造可能的火焰。
最后一堂课,思维逻辑大挑战以趣味侦探游戏开场。孩子们化身“小福尔摩斯”,戴着实践队员准备的侦探帽,专注地分析线索、排除干扰、串联证据。在“神秘纸条”推理环节中,实践队员设置的谜题引发了激烈讨论,孩子们各执己见。最终,当小队长小宇根据时间线索与人物动线锁定了“嫌疑人”,并清晰阐述推理过程时,教室里响起了由衷的掌声。逻辑的力量在游戏中得以彰显——孩子们在抽丝剥茧中,体验到了思考的严谨与判断的乐趣。
实践队队长在活动后感慨道:“知识走出课堂的藩篱,在孩子们明亮的眼神和真诚的反馈中才真正鲜活起来。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课程,更是心与心之间珍贵的触碰与共振。”和万家党群服务中心的老师同样深有感触:“实践队带来的课程,犹如为社区孩子开辟了崭新的窗口。我们期待与这些年轻人建立更稳固的合作桥梁,让智慧的涓涓细流持续润泽这片土地。”
当暮色渐合,服务中心归于宁静。孩子们带着亲手制作的彩虹瓶、创新纸桥模型和意犹未尽的推理热情踏上归途。实践队员们留下的,远不止四堂课的生动内容,更是撒落于童稚心田的一粒粒饱满种子。
教育如春雨,润物无声却唤醒生机。编译未来实践队的年轻学子们,用热忱与智慧为孩子们开启四扇探索之门。当孩子们带着彩虹瓶、纸桥模型与推理的兴奋回家,那些被点燃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恰如深埋沃土的种子——只待时机成熟,便悄然萌发,最终必将撑起一片属于未来的繁茂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