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清水作画,茶上丹青:探寻福建非遗茶百戏的千年韵味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陈柔熹

  热气氤氲中,茶匙轻点,清水落入茶沫,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渐渐显现。这不是魔术,而是一门失传已久、又被重新发掘的千年技艺——茶百戏。

  近期,随着影视作品的热播,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许多人惊叹于这门神秘技艺的精妙,甚至称其为“咖啡拉花的鼻祖”。

  事实上,茶百戏始于唐,盛于宋,是当时文人雅士推崇的高雅文化活动。它以研膏茶为原料,仅用清水就能使茶汤幻变出各种图案,故又称“分茶”、“水丹青”。

  01 何为茶百戏?

  茶百戏是一种独特的古茶艺,能够仅利用茶和水,在茶汤表面幻变出文字和图案。它不同于普通的绘画,也不同于咖啡拉花。

  咖啡拉花是靠两种不同颜色液体的叠加形成图案,而茶百戏是仅以清水在茶汤表面勾勒,使茶汤瞬间呈现精美图案的技艺。

  茶百戏的演示需要经过十几道复杂的工序,包括炙茶、碎茶、碾茶、罗茶、候汤、烫盏、取茶粉、注汤、调膏、再注汤、击拂、分茶等。

  02 千年技艺,失传与复兴

  茶百戏在唐代已有雏形,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道:“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描绘了茶汤显现图案的雏形。

  到宋代,茶百戏达到鼎盛时期。宋徽宗不仅撰写《大观茶论》论述点茶,还亲自分茶赐宴群臣。许多文人如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

  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直到茶学专业人士章志峰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大量实验,才在2009年抢救性恢复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03 茶百戏与福建的深厚渊源

  茶百戏与福建武夷山渊源颇深。宋代闽北武夷山一带,是点茶原料(团饼茶)和点茶器具(建盏)的重要产地,因此茶百戏在当时颇为盛行。

  闽北茶叶种植已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在宋代,建州北苑是全国精制茶制作中心,“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

  04 艺术与技巧的完美结合

  茶百戏的核心在于点茶和分茶。点茶是将研膏茶碾成细末后,注入开水,用茶筅搅拌出茶沫。能作画的茶沫,需要搅拌到汤花紧贴杯壁,久聚不散,方算成功。

  分茶则是用茶匙舀清水,通过注水和茶匙的搅动,使茶沫变幻成各种图案。水量的多少、茶匙运行的速度和角度都非常讲究。

  图案的深、浅、浓、淡、粗、细,全凭一支茶匙来表现。茶汤上的画面最多只能维持15分钟左右,更显其珍贵和独特。

  05 保护与传承

  2010年,茶百戏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年来,南平市不断推动茶百戏的传承发展,参加了多项国内外展示交流活动,如全国非遗博览会、联合国中文日茶百戏国际交流等。

  随着茶百戏知名度提高,它已成为武夷山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福建安溪等地举办“百茶百戏文化周”,推动“茶+戏曲”跨界融合,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文化动能。

  如今,从深山到社区,从老年公寓到大学校园,茶百戏正以多种形式融入现代生活。青年学生们体验点茶、击拂,感受传统文化的心跳。

  点茶、分茶、作画,茶百戏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心与手的对话。当那些精美的图案在茶汤表面渐渐浮现又悄然消散,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古人智慧的震撼,更是对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敬意。

  千年茶百戏不再囿于时光尘埃,而在当代生活中绽放新生。

  供稿人:陈柔熹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