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秘泉州提线木偶戏:千年丝线牵动的非遗瑰宝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陈柔熹

  指尖轻提慢捻,数十根丝线仿佛被赋予生命,木偶在方寸之间挥刀弄枪、颔首作揖,喜怒哀乐淋漓尽致——这便是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魅力。

  这并非简单的木偶表演,而是千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民间俗称“嘉礼戏”。

  01 千年古艺,中原遗响

  泉州提线木偶戏源于秦汉,发展至唐宋时期逐渐走进泉州老百姓的生活。它是我国不间断传承史最长、文化积淀和艺术积累最为丰厚的木偶戏种。

  关于福建木偶戏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唐代闽人进士林滋的《木人赋》:“既手舞而足蹈,必左旋而右抽;藏机关以中动,假丹粉而外周……是则贯彼五行,超诸百戏。”

  这项艺术随着中原文化南迁传入闽南地区。泉州提线木偶戏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12项木偶戏中位列首位。

  02 丝线纷繁,技艺精湛

  常见的木偶可能只有几根线,但泉州提线木偶的精细程度令人惊叹。基本线位有16条,复杂时多达30条以上。

  这些线包括头钉线2条、胸坎线1条、后背线1条、手线10条、脚线2条,才能使木偶完成俯仰、作揖、握手等动作。要想“走”好,没有一年半载的功底是不可能完成的。

  表演者需要通过提、挑、扭、勾等多种手法操控丝线,让木偶活灵活现。每个动作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长期的练习。

  03 傀儡音调,古韵悠长

  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戏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将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

  傀儡调是我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其曲牌的拍子统称“寮拍”,是唐代乐工用语,早于宋代的“眼拍”和明代的“眼板”。

  目前泉州提线木偶戏保存下来的傀儡调曲牌有七八百首,但被记录下来的只有三四百首,保护任务紧迫。

  04 木偶制作,巧夺天工

  泉州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

  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

  专职木偶雕刻师林聪鹏自16岁进入剧团起,便一直独守一间20平方米的屋子整整38年。经他之手的木偶不计其数,他也成了泉州提线木偶雕刻技艺的活化石。

  05 古今融合,焕发新

  泉州提线木偶戏在不断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艺术家们在题材、舞台形式、木偶造型、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创新。

  比如新创作的木偶戏大量是现代题材的剧目,艺术家们费尽心思在小小的木偶头上设计机关,使它能够根据剧情和表演的需要动起来。

  需要动眼睛就动眼睛,需要动嘴巴就动嘴巴,需要动眉毛就动眉毛,需要动胡须就动胡须。有的木偶头甚至能够变脸,能够从耳朵里掏出金箍棒,从嘴巴里喷出烟火。

  06 走向世界,文化使者

  泉州提线木偶戏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闪亮名片。过去60多年来,已走过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世界各地交流展演250多次。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泉州提线木偶戏进行了表演。4名木偶演员在4米多高、20余平方米的舞台上,身着红色、黑色、绿色、白色四色盔甲的四将士凯旋。配合着铿锵的京剧打击乐,四将军进行舞大刀、劈叉、抬腿、耍甲旗、打斗等动作,表现将士们爱国报国的雄心壮志。

  泉州工艺美术合作社古城剧场,100个座位在短短7分8秒内售罄。观众们沉浸在“可看、可听、可感”的沉浸式体验中,正让泉州文旅从“打卡式观光”向“深度文化游”转型。

  如今,泉州木偶剧团每周二四六日在泉州老城区通政巷木偶剧院举办公益性演出。那些曾被丝线牵引的千年木偶,正以新的方式舞动着,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

  供稿人:陈柔熹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