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通大学零碳 Π 实践团探访青口生态园 解码城市绿地减碳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南通大学零碳 Π 实践团
                                                                         南通大学零碳Π实践团探访青口生态园  解码城市绿地减碳新路径
  继探访南通环境教育馆、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西双湖湿地公园及上海碳秘馆后,南通大学零碳Π实践团持续深耕低碳探索之路。2025年8月23日,实践团成员怀揣对生态减碳的热忱,走进青口生态园,以实地勘察、深度访谈等方式,解锁生态园独特的减碳生态机制,让低碳理念在实践中进一步扎根。通过总结其生态固碳与可持续管理相结合的实施路径,为城市绿色空间低碳发展提供青年视角与实证参考。
  清晨的青口生态园雾气氤氲、草木葱茏。实践团成员沿生态步道系统考察植被分布与生长状况,发现园区内乔木林、灌木层与草本植物形成良好垂直结构,林下空间与水系周边植物群落生长健康。经实地测量与比对,团队成员就不同树种固碳能力展开初步分析。阔叶树种如法桐、银杏等叶片面积较大,光合作用效率显著;而针叶树如松、柏则具备常年固碳的优势。实践团成员指出,植被组合的多样性有助于提升生态系统整体碳汇功能。
                                        
  在生态草坪区,团队成员借助土壤检测工具观察草根生长情况及土壤有机碳含量。草地生态系统通过植物根系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稳定有机碳储存于土壤中,是一种容易被忽视却极为重要的碳汇形式。结合此前在南通环境教育馆、苏州太湖湿地公园等地获得的调研,实践团对比讨论了不同生态系统的固碳特征与人为管理措施的影响,认为青口生态园通过植被恢复与土壤改良实现了碳储存与生态服务双提升。
  实践团对园区内游客及周边居民展开了深入的随机访谈。当地居民作为生态变迁的直接见证者,分享的感受尤为深刻。一位每日前来锻炼的市民感慨万千:“以前这儿可是赣榆区最大的垃圾处理厂,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周边居民连窗户都不敢开。”他眼中满是欣喜,“改造后变化翻天覆地,如今空气清新宜人,步道、凉亭一应俱全,成了大家日常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游客则从全新视角解读着这片土地的蜕变。一位游客漫步在生态园中,惊叹道:“很难想象,眼前这片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生态园,曾经竟是垃圾遍布的污染之地。”他认为,这里从污染重灾区到生态样板的转型历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游客,都高度认可这片绿地在调节微气候、提升生活环境品质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它已然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缩影。
  实践团还观察到,园区内设有若干生态知识展示牌,介绍植物特性与生态价值,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自然接触碳汇、生态修复等相关知识。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方式,与实地生态体验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公众对城市绿地功能的多维度认知。
  日落时分,本次调研活动圆满收官。南通大学零碳Π实践团通过开展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系统梳理了青口生态园在生态系统修复、碳汇能力建设与环境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典型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城市绿地低碳发展路径的认知与研究。后续,团队将对调研资料与访谈记录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依托学校学术平台与多元社会媒体矩阵,多维度传播青口生态园的低碳发展实践经验,旨在引导社会公众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意识,提升公众参与度,为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注入实践动能。
                                         
                       
                                                                                                                                                                                                                                                              通讯员(贾皓元)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