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民情听民意 探脱贫看变迁——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实践团深入井冈山农户家感知乡村新貌
导语:8月7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暑期实践团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团中央井冈山中心)组织下,走进井冈山脚下的村民家中,以“谈民意、访民情”为核心,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实地了解当地脱贫攻坚成果,倾听乡村发展的生动故事。
在走访过程中,一位1993年结婚的村民阿姨,成为了当地脱贫变迁的“讲述者”。她的家庭故事与村庄变化,既是井冈山地区脱贫攻坚成效的缩影,也折射出乡村发展的真实图景。
从“温饱不足”到“稳定增收”,政策帮扶与自身努力点亮生活。阿姨所在的村庄山多田少,自家种植的粮食仅能满足自食需求,“外出务工”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阿姨与老父亲留守家中,以种田、打小零工维持日常开支,三个女儿则外出务工补贴家用。谈及脱贫经历,阿姨回忆,早年因公公患病,家庭得到政策照顾,再加上夫妻二人务工的努力,当年便成功摘掉“贫困户”帽子。如今村里的贫困户多为夫妻双方残疾、单人重病残疾等特殊群体,像她家这样的普通家庭,均已通过政策帮扶与自身奋斗实现稳定生活。
从“泥巴土路”到“宜居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以前是泥巴路,下雨出门全是泥;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路灯亮到每一户,环境变化太大了!”阿姨的话语道出村庄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不仅如此,她家居住十几年的房屋,曾受益于扶贫政策统一粉刷墙面;医疗保障方面,全家均已缴纳医疗保险,“社保就医很方便”;基层服务更是让她赞不绝口,“乡政府书记只要知道贫困户或村民有困难,会立刻来解决问题”,政策落地的温度切实温暖着村民。
从“产业帮扶”到“未来展望”,乡村发展在机遇与挑战中稳步前行。当地扶贫办并未止步于基础帮扶,更通过产业赋能拓宽增收渠道:发展养牛、养野山羊等养殖业,打造黄桃、猕猴桃种植基地,同时引入平湖方面资源,吸引学员前来体验,为乡村产业注入活力。不过,村庄发展也面临新课题:因儿童数量减少,原有的村小已停办,孩子需集中到镇里上学;教育要求提升后,老一辈因文化程度有限难以辅导孙辈,年轻父母需亲自带娃,再加上从幼儿园到职业教育的高昂开支,“养娃成本高”成为不少家庭的压力;年轻人外出务工虽支撑了家庭收入,却也对乡村后续发展提出新要求。
此次实践团的走访,以“接地气”的交流方式,让脱贫攻坚的成果从政策文件走向真实生活。井冈山下的这个小村庄,从泥巴路到水泥路,从贫困帮扶到稳定脱贫,从基本温饱到医疗有保障、环境更宜居,每一处变化都是基层治理与村民奋斗的共同成果。而阿姨口中的生活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变迁史,更成为井冈山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注脚。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