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首先走进南京市六合区晚晴养老服务中心。该机构以基础照料为主的养老服务模式已成熟运营多年。经过采访发现,老年人和护工都存在着不一样的精神需求。为增强老人们的幸福感,团队成员们通过陪聊、表演节目等形式,填补家属探访不足带来的情感空缺,帮助老人感受社会关怀,同时向机构负责人以及机构的工作人员建议定期为护工提供情绪疏导服务,缓解工作压力;此外,团队还收集老人及护工的意见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反馈给民政部门,为优化地方养老政策提供基层依据。这种“聚焦个体感受、补齐服务短板”的实践,既是对区域养老需求的精准回应,也为普适性模式的优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基层样本。
随后,团队针对当下养老机构养老的普适性模式展开探索。团队走访了周边多个社区的养老服务点,观察养老机构在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助餐助浴等方面的服务开展情况,分析不同养老机构养老模式的优势与不足。结合调研结果,团队初步梳理出当下养老模式具有依托政府政策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等服务,护工经验丰富且管理规范的特点。但存在无障碍设施不足、文娱活动单一、护工支持缺失等问题。未来需优化硬件、升级服务、保障护工并鼓励社会参与。结果为养老机构养老模式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助力更多老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享受到便捷、贴心的养老服务。
活动尾声,团队成员表示,将把养老服务中的实际需求带回校园,将需求带入我们的专业研究中去,寻找更加贴合老年人身心需求的长期方案,助力把“一次实践”变成“长期守护”,让适老暖阳温暖更多老年岁月。
赋能增效,激发银龄活力
基础保障让日子安稳下来,可乡村老人们心里还有份期盼——既能把日子过得充实,又能靠自己的本事挣点零花钱。实践团来到江苏省泰州市德胜村,开展“摸实情、解民忧”的行动,从了解老人们的生活难题入手,一步步帮他们把想法变成现实。
刚到村里时,队员们跟着村委会干部挨家走访。72岁的张大爷家院子里晒着不少艾草,他说这是自己种的,泡水泡脚能驱寒,村里街坊常会来要些,但从没卖过钱;68岁的李奶奶坐在床榻上编竹篮,手指灵活得很,她说年轻时靠这手艺贴补过家用,现在编好了也只能送给亲戚。队员们发现,老人们不是没能力,只是缺人帮着搭把手——要么是好东西不知道怎么卖,要么是老手艺跟不上现在的审美,空有一身本事没处使。
实践团队带着“赋能增效”理念走进乡村,针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团队联合卫生院开展健康体检并教授养生技巧,同时联系文化站配备广场舞音响,打造出“夕阳红活动室”,供老人们养老康健、交流技艺、休闲娱乐。针对老人们的手艺与经验,团队邀请手工艺大师和农业专家开展技能培训,竹编、剪纸等传统技艺在指导下焕发新生,科学种植技术与老经验结合提升了农产品品质,老人们在学习中主动创新,迸发创作活力。从文化娱乐空间的搭建,到传统技艺传承与生产技能提升的结合,不仅为老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更推动其在学习与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为乡村老年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价值升华,绽放余晖光彩
当老人的生活有了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如何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实践团在南京市江宁区雨花敬老家园找到了答案。
上午,“灿烂余晖”实践团在江宁区雨花敬老家园走访,与园内党龄超50年的老党员、扎根基层30余载的老干部展开座谈。老人们怀揣着对党的赤诚,将红色传统融入日常工作,他们结合过往参与乡村事务的经历,分享了调解邻里纠纷时“先听群众心里话再讲政策”、落实惠民政策时“多跑田间地头摸清实情”等经验,为青年学子提供切实指引,让“为人民服务”的基因在青年心中扎根。此次经验传递,不仅让老人们在发挥自身余热中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助力其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提升,也让“老有所为”的意义在互动中愈发鲜明。
走访完后,团队在雨花敬老家园活动室开展实践活动。成员们组织开展手工课程,同时推出“银发互助”模式,该模式以经验传承激活老人内生动力,推选有经验的老人作为银发导师,采用“一带多”的方式带动其他老人共同学习,让老人们在互助中掌握新的技能,在彼此的鼓励中增强价值创造的信心。手工课程结束后,为变现劳动成果,团队通过社交平台推广手工作品,还为园区定制组建手艺工坊、策划“好物市集”等创收方案。此举不仅填补了老人们的生活空白,更让他们凭借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获得认可与收入,实实在在地收获了成就感与幸福感。
此次江宁雨花敬老家园之行,实践团既通过经验分享让老人们感知自身价值,又依托手工课程与创收计划助力其实现价值输出。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适老服务领域,结合老人需求创新活动形式,最大程度调动老人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真正实现价值彰显、绽放余晖光彩。
总结“灿烂余晖”实践团的系列活动,以“基础保障-赋能增效-价值实现”为路径,为乡村老年群体送去了切实的关怀与帮助,使老年群体自我效能感不断提升。从帮助老人学做手工艺品等力所能及的小事,到助力他们依靠自己提升收入,实践团用行动诠释了对“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深刻理解。
为不断深化助老帮扶效果,实践团未来还将给乡村老人带来高校康养专业的护理知识、艺术院校的手工创作指导等专业资源,链接更多电商公益平台、乡村文旅项目等平台,以此构建长效帮扶机制,推动乡村养老助老事业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金女学子必将以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躬身践行“厚生”精神,在深刻全面把握国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探索切实提升老年人幸福感、效能感的可行性案例,以专业服务赋能乡村老年群体,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更有尊严、更具活力,更有底气、能力和信心融汇到乡村振兴的发展洪流中。(通讯员:刘嘉怡,刘洛文,成思,许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