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团队探宣纸魅力 携手非遗传承成果丰
为深入挖掘宣纸文化内涵,传承千年造纸技艺,近日,6名来自滁州学院的大学生,赴中国宣纸文化馆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团队以“史料调研、技艺体验、访谈记录、成果总结”为核心模块,在专业指导老师与文化馆工作人员支持下,历时一周完成实践任务,形成系列成果,为宣纸文化保护与传承注入青春视角。
分工协作:四组联动织密文化探寻网
实践团队采用“分工互补、协同推进”模式,四小组各有侧重又紧密联动。
史料调研组2名成员以“时间轴+技艺线”为框架,系统梳理宣纸历史脉络。他是她们从唐代《云仙杂记》、宋代《洞天清录》等古籍中筛选宣纸记载,结合清代宣纸样本、民国造纸工具等实物,厘清宣纸从唐代“澄心堂纸”起源、宋元“皮纸工艺”成熟、明清鼎盛至当代非遗保护的完整发展轨迹,完成约8000字的《宣纸历史发展简编》,附历史年表与工艺流程图,为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技艺体验组2名成员深入宣纸工坊,在工匠指导下体验捞纸、晒纸核心工序。从控制纸帘“入水角度、停留时间、出水速度”到在40℃烘壁前精准晒纸,她们历经30余次练习,每人制成10张基础宣纸,记录下“烘壁温度65-70℃”“贴合力度随湿度调整”等实操要点,形成的《技艺体验报告》既含工序详解,更融入对工匠匠心的感悟。
访谈记录组1名成员聚焦传承现状,设计围绕“传承、困境、创新”的15个问题,对3位非遗传承人深度访谈。整理3万字录音后,提炼出“青檀树种植周期长致成本上升”“年轻人难耐‘三年学徒、五年出师’枯燥”等痛点,形成附“问题分类统计表”的《访谈实录》,为成果总结提供现实依据。
成果总结组1名成员则承担“实践成果系统化整合”重任,将前三组内容按“历史-技艺-传承”逻辑串联,撰写《宣纸文化实践总报告》,提炼“自然与技艺共生”“传统与现代碰撞”等核心观点,并设计“历史timeline、技艺图解、传承人故事”三位一体的成果展示框架。
实践感悟:从“旁观者”到“传承参与者”的蜕变
“原本以为宣纸只是写字的纸,深入研究才发现,每道工序都藏着古人的智慧。”史料组同学的感慨道出团队共同心声。每日“晨会分工+晚间复盘”的机制,让成员在协作中深刻体会文化传承的重量:技艺组同学在纸张成形时读懂“匠心”二字;访谈组同学因传承人“只要有人学,我就愿意教”的话红了眼眶;成果总结组同学在整合资料时,更领悟到“文化传承需理论与实践互证”的深意。
未来展望:以青春之力为非遗传承献策
实践中,团队也发现史料调研未及原产地、技艺体验未涉“制浆配料”核心等不足。为此提出三点建议:建立“高校-文化馆”合作机制,将《宣纸历史发展简编》纳入选修课;开发“家庭版捞纸体验包”降低参与门槛;打造“传承人IP”讲好技艺故事。
目前,团队计划补充原产地调研、剪辑技艺教学片,并筹备校园“宣纸文化展”。正如一位非遗传承人所言:“宣纸的传承,既要守住‘慢工出细活’的传统,也需要年轻人用新视角赋予活力。”这场实践,正是青春力量与千年技艺的美好相遇。
作者:周乐缘
来源:滁州学院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