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清晨,武当山南神道景区正沐浴在晨光中。一群身着绿色马甲的大学生已踏上蜿蜒的山路。队员小王在当天的实践日志中写道:“山间的空气像被过滤过一样,带着树叶和泥土的清香,徒步时连呼吸都带着甜味。”这种身体与自然的深度对话,正是团队探索“生态保护+健康疗愈”融合模式的生动缩影。
队员们完成热身运动后,开始了今日首次徒步。南神道景区以原始森林景观闻名,参天古树枝繁叶茂,林间溪流潺潺流淌,但游客遗留的矿泉水瓶、零食包装袋在翠绿草丛中格外刺眼。“塑料瓶自然降解需要450年,我们不能让大自然来‘消化’这些不属于它的垃圾。”队员小李一边说,一边用垃圾夹将石缝中的塑料袋夹起,装进分类垃圾袋中。
沿着景区步道前行,队员们很快分成三组展开“网格化”清理。第一组负责主干道垃圾捡拾,第二组重点排查草丛、石缝等隐蔽区域,第三组则带着环保宣传手册向沿途游客普及知识。在一处观景平台,几位游客正准备丢弃零食包装袋,队员小张立刻上前递上环保垃圾袋:“您好,景区设有分类垃圾桶,前面200米就有投放点。”游客们不好意思地接过垃圾袋,主动将垃圾收进包里,其中一位家长还借此机会教育孩子:“你看大哥哥大姐姐多棒,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保护环境。”

图为“森”灵奇愈实践队在清理垃圾黄雪颖供图
正午时分,队员们在景区服务中心设立临时监测点,开始为游客和附近居民提供血压、心率监测服务。“我们带来了电子血压计,既能记录自己的健康数据,也能为大家提供免费检测。”负责健康监测的队员小陈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说。很快,监测点前就排起了小队,既有刚徒步结束的游客,也有闻讯赶来的当地村民。
65岁的村民周大爷看着仪器上跳动的数字有些紧张。队员小王轻声安慰道:“大爷您别紧张,放松坐着就好,我们帮您测完还能给您讲讲健康知识。”测量结果显示周大爷收缩压略高,队员们详细询问了他的生活习惯,得知老人平时喜欢吃咸食、很少运动后,耐心建议他调整饮食结构,每天到村头广场散步半小时。“这些娃娃真贴心,不仅给我测血压,还教我怎么保养身体。”周大爷拿着手写的健康建议卡,笑得合不拢嘴。
当天的监测数据统计显示,经过几天的徒步和太极练习,队员平均收缩压较实践初期降低5-8mmHg,心率普遍趋于平稳,静息心率平均下降4-6次/分钟。队员小王看着监测仪上的数字惊喜地说:“前两天刚来时徒步后小腿酸胀,晚上睡觉都不舒服,今天结合太极拉伸,肌肉明显放松了,血压也比昨天低了7mmHg。”她向围拢的村民演示起简易太极动作:“大家看,这个云手动作能活动腰部和肩部,每天做十分钟,既能缓解疲劳,又能改善血液循环。”几位村民跟着比划起来,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图为“森”灵奇愈实践队在量血压黄雪颖供图
午后的环保行动中队员们带着垃圾袋走进村庄,帮村民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同时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在村民李大姐家,队员们发现院子角落堆着不少废纸箱和塑料瓶,立刻帮忙分类打包:“这些可回收物攒起来既能卖钱,又能保护环境。我们给您留几个分类垃圾桶,以后就能按类别存放了。”李大姐高兴地说:“以前总觉得垃圾扔了就行,没想到还能变废为宝,以后我一定按你们说的做。”
傍晚时分,队员们围坐在桌旁,认真整理着当天的科研数据。血压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环保袋中分类打包的垃圾、手机里记录的太极动作视频、手绘的自然观察日记……这些碎片共同拼凑出一份独特的青春答卷。队员小张在总结会上说:“今天有位游客说我们的行动让他改变了乱扔垃圾的习惯,这些细节让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这场绿野青春行,让我们读懂了自然的馈赠,更明白了守护的意义。向绿而行,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生的承诺。在武当山的青山绿水间,这群年轻人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担当,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态答卷。他们的一次次行动,就像那些被种下的树苗,终将长成守护绿色的浓荫,让环保与康养的理念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通讯员:黄雪颖 徐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