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躬耕实践,医路同行:记一次深入皖南乡村的医学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
    来源:方瑜/安徽中医药大学
躬耕实践,医路同行:记一次深入皖南乡村的医学社会实践
作为医学生,我们深知医学不仅是门科学,更是门实践的艺术。今年7月,我有幸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星火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附属医院安徽医院的医护人员一道,深入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梧川村,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基层医疗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体会到医学人文关怀的温度与力量。
一、精心筹备,多方协同凝聚合力
活动前期,在学院党委书记王红松和副书记顾义俊的指导下,我们团队进行了周密的筹备。作为由本硕博学生组成的服务队,我们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结合中西医结合特色,设计了健康义诊、中医适宜技术体验、健康知识宣讲、入户随访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内容。更重要的是,此次实践促成了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附属医院安徽医院的专业医疗团队、以及后期交流的扬州大学医学院的跨区域、多院校合作。这种“高校-医院-乡村”三级联动的模式,不仅整合了优质资源,更形成了优势互补,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入乡村,在服务中践行医者初心
7月的皖南,山清水秀,但也掩不住乡村医疗资源的匮乏。梧川村地处山区,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他们普遍缺乏基本的健康知识和及时的医疗服务。
1. 健康义诊:用专业守护村民健康 在村卫生室前的空地上,我们搭起了简易的义诊台。来自上海曙光安徽医院的专家们和我们学生志愿者一起,为村民们提供了血压测量、血糖检测、常见病咨询等服务。我负责血压测量和初步问询,发现许多老人患有高血压却并未规律服药,甚至不知晓自身病情。我们耐心地向他们解释高血压的危害,叮嘱他们务必遵医嘱用药,并建议其子女定期带他们到县医院复查。一位奶奶拉着我的手说:“闺女,你们来了真好,我去县里看病太不方便了。”这句话让我深深感受到基层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
2. 中医特色服务:让传统医学焕发光彩 作为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我们特意带来了艾条、火罐、耳穴贴等器具,为村民们提供艾灸、推拿、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体验。起初,一些村民对“扎针”、“拔罐”有些畏惧,但经过我们细致讲解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这些技术的舒缓作用后,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尝试。一位常年腰腿痛的老伯在接受艾灸后,感觉疼痛明显缓解,连连称赞中医的神奇。我们用实际行动,让中医药文化在乡村土地上生根发芽。
3. 健康知识讲堂:传递预防为先的理念 我们针对农村常见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等,举办了多场生动有趣的健康知识小讲堂。没有晦涩的医学术语,我们用当地方言、配上图文并茂的展板,讲解疾病预防、日常保健和合理膳食知识。我们还现场教学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功法,村民们学得津津有味。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真正把健康管理的金钥匙交到了村民自己手中。
4. 入户随访:将关怀送入家门 对于行动不便的高龄、残疾村民,我们分组进行了入户随访。在一户留守老人家中,我们不仅为老人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查,还帮助打扫了庭院,与他们唠家常,进行心理疏导。医学不仅仅是治愈疾病,更是传递温暖与希望。这一刻,我深刻理解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深刻内涵。
三、校际交流,在碰撞中探索创新路径
活动期间,我们与扬州大学医学院的师生团队进行了深度交流座谈。三方围绕“如何提升医学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这一主题,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思考。扬州大学同学带来的“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给我们很大启发,而我校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也让他们印象深刻。我们探讨了未来合作的可能性,例如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远程医疗咨询合作、联合开展农村地区疾病谱调研等。这种智慧的碰撞,为我们未来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打开了新思路。
四、沉淀思考,在收获中坚定前行方向
三天的时间短暂却充实。当我们收拾行装离开梧川村时,心中满载着不舍与感慨。这次实践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职业教育和精神洗礼。
首先,它让我直面了中国基层医疗的真实图景。 书本上的理论与乡村的现实存在差距,我看到了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看到了村民健康意识的薄弱,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国家推动“健康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其次,它巩固了我的专业思想,升华了医学人文情怀。 为那位老伯缓解疼痛后的笑容,入户时老人紧握的双手,都让我真切感受到作为医者的价值——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南师筑梦星火行,社区宣策暖学心
  • 2025年7月22日至28日,南京师范大学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大使筑梦星火实践团深入南京市栖霞区青田雅居党群服务中心、建邺区鹭鸣苑社区
  • 2025-08-2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