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运河,千年水脉滋养了漕运繁华,更孕育了贯通南北、融汇民族的“药香”传奇。2025年7月,扬州大学“国医少年”暑期实践团以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为起点,踏上了溯源之旅。在沉浸式的历史场景中,青年学子们深度考察江苏运河段中医药文化的民族交融史,着力解析“水脉-药脉-血脉”的内在逻辑,以青春实践播下“运河药脉共同体”的种子。
运河载舟亦载道:溯源淮安吴鞠通温病学脉
千年运河波光潋滟,曾载漕运千帆,更托起中医温病学的薪火传承。2025年盛夏,淮安河下古镇的吴鞠通中医馆内药香氤氲。这座依水而建的三千余平米园林医馆,既是清代温病宗师吴鞠通的故里纪念地,更是运河中医文脉的活态载体。

(图为团队成员在参观吴鞠通沿运河行医轨迹 林一鸣供图)
吴鞠通,河下人氏,自幼随父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入都,不仅在太医院典籍中淬炼医术,更遍访满、蒙、回、藏等各族良医,融汇多元方药。1793年京城大疫猝起,他在回族药师处学得鲜芦根汤,并结合蒙医清热祛湿、藏医补气活血之法,首创改良方,一举挽救无数危重患者,震动朝野。其所著《温病条辨》首创“三焦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论》并立为中医两大支柱,亦展现汉藏医理互通的光辉。
“运河不仅是他行医采药之路,更是民族医药思想的源头,”馆长指着一株鲜地黄说道,“昔日归乡途中,吴公惊闻农妇患寒湿郁阻,急取运河畔地黄汁施治,成功复苏。一方一理,水土药性相合,又融汇各族医法,正是温病学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精髓所在。”
运河医脉传薪火:孙氏内科传人孙明萱的济世之道
千年运河的波光里,流淌着孙氏中医世家的济世仁心。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治中医师孙明萱,作为清代御医孙华麟创立的“孙氏内科”第五代传人,深得全国名老中医孙凤霞、王如侠及江苏省名中医贾先红真传,将运河滋养的医脉融入现代临床。
(图为团队成员与孙明萱医师的合照 宋青青供图)
孙氏医派因大运河而生──先祖孙华麟清乾隆年间立足徐州运河畔,针对北方燥邪易伤脾胃、漕运劳工胃肠多病之势,广采汉、回、蒙、满等各族医理,首创“脾胃如运河枢纽”调治体系。其后孙明萱承此精髓,以“观舌如察水势,把脉若听漕声”为诊病准则,将运河岸多元草药融入古方:汉家荷叶清暑止泻,回医藕节炭凉血治便血,蒙方玉米须利水消胀……在水土之灵与诸族医术的交融中,化解本地疾苦,体现了大运河沿线民族医药文化相互渗透、兼收并蓄的独特魅力。
运河波光映瑶浴:宿迁老中医王芳的跨民族药香传承
大运河的桨声灯影里,宿迁皂河古镇的老中医王芳正将瑶族药浴智慧汇入千年水脉。2025年7月14日,临河而居的王芳在氤氲药雾中讲述瑶族足浴秘方,她虽谦称仅识得两面针、牛大力等少数民族草药,却在无意间续写了运河药链的当代篇章——清代漕运鼎盛时,大运河将广西瑶山的祛风湿草药北送宿迁,又将骆马湖畔的荷叶、薄荷等“水岸药材”南输百越,织就跨民族医药网络。

王芳创新融合瑶浴精髓与运河智慧:以两面针舒筋活络为本,佐以宿迁本土薄荷疏肝安神,独创“瑶方水药”失眠疗法;取瑶族“庞桶浴”发汗祛湿之技,调和皂河湿地荷叶清暑化湿之效,共克运河潮淤所致风湿痹症。诊室木架上,瑶族药囊与运河本草比邻而陈,恰如昔日漕船载着苗瑶药商沿河北上,在皂河码头与“孙氏内科”流派共研百草。
运河陶都淬医魄——应氏中医三代传人应华明的济世长河
宜兴丁蜀镇的运河支流畔,三百年窑火淬炼着应氏医脉的仁心精魄。第三代传人应华明自幼在紫砂泥与药香中成长,随父应洪元习得经方配伍如陶艺塑形——祖训“陶经窑火方成器,药历煎煮始见功”深植血脉。他将运河“通调水利”的智慧化入医道:以太湖芦苇清淤泄浊之性创“应氏汤剂”,专克冬寒湿痹如疏浚河道;取古龙窑窑变结晶之理,研石膏陶土膏药缓释关节痛楚,仿若石堤固岸。其疗法入选慢性病康复适宜技术名录,恰似运河长帆载来杏林春满。
青瓷药罐盛着流动的文明史诗。诊室梁悬“百川归海”匾额下,应华明率弟子沿漕运故道义诊,将膏药汤剂送至船民门庭。“这斑驳药碾刻着水痕,他抚过祖传器具轻语,陶土是凝固的运河,草药是奔涌的陶魂。”三代人守护的岂止医技?更传续着“千帆载德”的济世精神——当荣获中医药传承先进个人时,他正于窑场教匠人辨识药草。运河烟波尽处,陶都药香与太湖水光交融激荡,见证中华文明“兼融共济”的魂魄如浪奔涌,永续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