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涛声,不仅见证岁月更迭,更激荡着民族交融的回响。7月,扬州大学医学院国医少年中医药文化实践团携手外国语学院“千年运河・民族共融”实践团的成员们,踏上了一段探索之旅。这支由满族、汉族、彝族等多民族学生组成的团队,以“挖掘运河促进民族交融底蕴,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为主题,在江苏扬州的运河两岸,追溯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足迹,感受着新时代民族共融的生动实践。
(图为“千年运河・民族共融”团队、国医少年实践团合影。杨真情供图)
运河“史脉”:千帆阅尽文明汇,各族共铸运河魂
实践团的首站来到了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一场“江苏大运河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主题展,为成员们打开了理解运河与民族关系的历史窗口。通过细细观展,大家梳理出运河作为南北文明纽带的重要作用——它见证了多民族商帮在经贸往来中实现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从元代回回人参与运河治理,到明代郑和率船队借运河扬帆出海等历史片段中,成员们深刻解读出流淌在运河血脉中的“民族基因”,明白了这条人工河道早已成为各民族共同书写历史的见证。
古镇“文脉”:码头繁华映互市,烽烟淬炼民族情
团队的第二站是邵伯古镇景区。在这里,成员们将《运河揽胜图》中的画面与当下的古镇场景相对比,深入分析出清代邵伯码头的繁华背后,运河对于促进各民族互市贸易的强大推动作用。随后,大家走进邵伯保卫战烈士陵园,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深切体会到当年各族军民携手并肩、浴血奋战的精神传承,这种精神早已融入运河两岸的文化基因。此外,团队还与非遗传承人展开深入交流,详细记录了回族剪纸、满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运河沿岸经过长期交流融合后所发生的演变,见证了文化在碰撞中焕发出的新活力。
(图为国医少年实践团、“千年运河・民族共融”团队参观合影。许嘉逸供图)
现代“实践脉”:党建引领聚合力,共治共享谱新篇
第三站,团队将目光投向八里镇党建文化示范带,聚焦现代社会中民族共融的鲜活实践。在社区共建座谈会上,成员们了解到多民族居民积极参与“运河生态管护”项目,共同为守护运河生态贡献力量。在考察葫芦河沿岸管网建设时,大家发现各民族的建筑技艺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治理文化”,展现了新时代各民族在实践中合作共赢的智慧。
(图为国医少年实践团、“千年运河・民族共融”团队参观合影。田艳超供图)
通过“烽烟淬炼民族魂 红舫再续运河春”主题调研,国医少年实践团、“千年运河・民族共融”实践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运河作为“民族交融动脉”的重要价值不容小觑。同时,团队也进一步探索出以文化认同为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模式。实践团成员们坚信,只有不断深化对运河文化价值的挖掘与传播,才能让这条承载着千年文明的纽带,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团结奋进的力量,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民族交融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