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森”灵奇愈实践队——探秘森林环境 精研康养之道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森”灵奇愈实践队
2025年7月21日,“森”灵奇愈实践队继续围绕“环境控制策略”主题,在森林康养基地开展实践探索。队员们聚焦林间空气、土壤植被、人体生理变化及区域气候特征等细节,通过健康监测、环境调研与资源考察等工作,持续深化对森林康养之道的科学认知,从多维度探究森林与健康的关联,为解析自然疗愈力量提供科学依据。
  健康监测:记录生命体征与环境的动态关联
  当日的健康监测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队员们在基地指定区域开展血压、血糖等基础生理数据采集。这些数据随着森林环境的变化呈现动态波动——晨光初现时采集的血压值,与午后林间的读数存在差异;雨后的血糖变化曲线,也与晴天呈现不同走向。
  采集过程中,队员们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受试者需在林间静坐10分钟后再进行测量,避免运动对数据产生干扰;每次测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以确保准确性。“环境变化可能对人体指标产生影响,比如空气流动时,部分受试者的血压会出现细微波动。”负责数据记录的队员表示,这些动态数值直观反映着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即时作用,为解析森林康养效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图为队员们进入森林,林间徒步合影  黄雪颖供图

  环境调研:解析森林微气候的生态特征
  在十堰市疾控中心的专业指导下,队员们对不同海拔区域的环境指标进行系统监测。通过温度计、湿度计等设备,记录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参数,发现植被茂密区域与开阔地带的温湿度存在差异,风速也随林间空隙分布呈现变化。
  队员们按固定频率采集数据,并同步记录对应区域的植被类型、地形特征。“植被类型不同,周围的温湿度情况也不一样,这可能与植物的生长特性有关。”参与环境监测的队员表示,这些参数对比为分析“微气候”对康养效果的影响提供了关键依据。

图为实践队队员进入森林腹地探查水质 黄雪颖供图

  森林资源探访环节,队员们将焦点放在特色药用植物黄精上。通过实地观察,详细记录其生长环境:多分布于一定海拔的疏林下,土壤条件及周围伴生植物(如杜鹃、蕨类等)均有特定特征。队员们测量了黄精的株高、叶片数量、根茎直径等生长指标,发现其生长状态与光照、地形等环境因素存在关联。

图为实践队队长在黄精园实地考察 黄雪颖供图

  结合中医药典籍记载,队员们进一步探究其康养价值。典籍中“补气养阴”的描述,与现代研究中关于其调节人体机能的发现形成呼应。“探究黄精在康养领域的应用潜力,本质上是发掘自然赋予的疗愈资源。”带队负责人表示,这类考察为森林康养与传统医药的结合提供了新思路。
  当日的实践活动通过多维度探索,让队员们对森林康养“环境控制策略”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健康数据的持续采集,使森林对人体的调节作用从感性认知逐步走向量化分析;环境监测揭示了微气候与植被、地形的关联规律;资源考察则搭建起传统药用植物与现代康养的连接桥梁。
  队员们表示,后续将对采集的数据分析整理,重点探究“环境因子—生理指标—资源特性”的关联机制,力求为优化森林康养方案提供科学支撑。夜幕降临,森林回归宁静,而白日积累的每一组数据、每一项发现,都在为破解森林康养的奥秘添砖加瓦。(通讯员:顾雪玉徐小康)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