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七彩课堂润童心,实践赋能助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七彩棱镜,照亮童心”志愿队

         为纾解民生之忧,化解暑期“看护难”的困扰,并以青春之姿为社区教育注入澎湃活力,2025年7月14日,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七彩棱镜,照亮童心”志愿队,怀揣热忱走进了宜兴市宜城街道谈家干社区,开启了一场为期一周、情暖童心的公益暑托旅程。志愿队匠心构建“课程+活动+服务”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精心打造“革命红、助学橙、活力黄、生态绿、地质蓝、科技青、文润紫”七彩主题课堂。他们执“七彩”为笔,以社区为布,挥毫泼墨,绘就了一幅绚烂多姿的教育画卷。

   

志愿队成员合照 陈璐瑶摄

革命红·薪火灼灼传

  队员们铭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殷殷嘱托,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序章,引领孩子们踏上了一场叩击心扉的红色寻访。刘宣妤同学主讲的“弘扬爱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故事会,让抗战英雄的铮铮铁骨与不朽精神穿越时空。孩子们稚嫩而坚定的声音接力诵读《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故事》,字字句句,饱含深情。从赵一曼毅然投身烽火,到面对酷刑的坚贞不屈,再到字字泣血的绝笔家书中那深沉如山的家国大义与似水柔情……孩子们沉浸其中,眼眶微红,心潮激荡。那无声的誓言在心中悄然生根:要做爱国精神的笃行者和守护者,让这赤色薪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谈家干社区关工委主任动情赞叹:“这样的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悄然浸润童心,远胜书斋说教。”

  

志愿队成员在讲解红色经典 陈璐瑶摄

助学橙·暖阳启心扉

  直击“看护难”痛点,志愿队创新推出“1+X”暖橙计划。陈璐瑶与储昊轩同学巧妙运用心理学智慧,在“我们的家”主题活动中,引导孩子们组建起温馨的临时“小家”。角色扮演间,家庭的责任感在悄然萌芽,沟通的桥梁在笑语中架起。“击鼓传花”“逛三园”“你来比划我来猜”……欢声笑语如暖阳流淌,信任的种子破土而出,默契的藤蔓悄然缠绕。课后,一位孩子纯真的话语暖人心扉:“今天,我懂得了团结的力量,也明白了爸爸妈妈的辛劳。我要更懂事,做他们的小太阳!”

  

志愿队成员在带领孩子们穿越A4纸 陈璐瑶摄

活力黄·跃动绽芳华

  响应“健康中国2030”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号召,郭佳艺同学为孩子们量身创编“未来有你”体育舞蹈。当轻快的旋律如清泉般流淌,志愿队员俯身轻点,细心雕琢每一个动作。一个半小时的悉心教导,孩子们已能随乐翩跹。音乐再起,手腕轻扬,划出青春的弧线;脚尖踮起,如小鹿初探林间晨露;手臂伸展,似雏鹰初次振翅欲飞;一个扬臂,宛若蝴蝶抖落翅尖晶莹……课后,孩子们迫不及待拉着“小老师”们,将这份跃动的成果分享给家长。屏幕前,家长们欣慰的笑容与由衷的赞许,是对辛勤耕耘的最好回响。

  

志愿队成员在进行舞蹈教学 陈璐瑶摄

生态绿·童心护家园

  为带领大家进一步了解现存的生态困境,李欣潞同学呈现了一节别开生面、发人深省的“地球生病了”主题分享。她以充满童真与深情的视角,将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拟人化为一位温柔而坚韧的“地球母亲”。伴随着她娓娓动听的讲述,地球母亲的“病痛”——特别是如同人类发烧般不断攀升的全球气温,其背后潜藏的生态危机与生存隐忧,如画卷般徐徐展现在同学们眼前。在这春风化雨般的交流中,“双碳”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理念,如同被精心播撒的种子,深深根植于孩子们纯真而充满希望的心灵沃土,与他们心中对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的绿色家园那份最本真的憧憬,紧密相连,悄然萌芽。

  

志愿队成员在和孩子们进行互动提问 陈璐瑶摄
  
地质蓝·叩问大地心

  地理师范专业的许董焜同学,则为孩子们精心开启了一场名为“岩石的密语”的奇妙探索之旅。她匠心独具,将古老神话中神秘的“石矶娘娘”形象巧妙引入课堂,瞬间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好奇心。借助精心准备的各类岩石标本——有光滑的砾石、层叠的页岩、还有带着气泡孔洞的火山石——以及放大镜、小锤子等实验工具,许同学将深奥的地质知识化作了生动的故事。她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炽烈奔放的岩浆岩,层层叠叠的沉积岩,经历高温高压“魔法”蜕变而成的变质岩。孩子们的小手轻轻抚过冰凉的岩石表面,指尖细细摩挲着那些或粗粝、或细腻、或带着独特纹路的肌理。这趟与岩石的亲密对话,让孩子们不再仅仅是从书本上认识地球的圈层,而是通过指尖真实的触感,在心中建立起了对脚下这片承载万物、历经沧桑的蓝色星球,其内部结构与磅礴历史更为真切、深刻的感知。

  

志愿队成员指导孩子们观察岩石 陈璐瑶摄
  
 科技青·梦想启新程 

  继地理科学叩响探索之门后,基础物理的奇妙世界又怎能缺席?物理师范专业的曹志伟同学用一只旋转飞舞的“气球摩天轮”,点燃了孩子们眼中好奇的火焰。只见曹同学巧妙地用胶带将五六个色彩鲜艳的气球首尾相连粘成一个圆环。他轻轻将气球环抛向空中,随即在下方稳稳按下吹风机的开关。刹那间,一股温暖的气流向上托举,气球环开始稳定而优雅地旋转起来,稳稳地悬浮在教室的半空中。曹同学的物理魔法远不止于此。他紧接着又搬出一块嵌满了钢钉的木板,在孩子们担忧的目光中,他将一个普通气球稳稳放置在钉尖之上。更令人叫绝的是,他邀请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书本一本接一本叠放在气球上,然而那看似脆弱的气球却承载着重压岿然不动。曹同学抓住时机,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揭示了压强分散的神奇原理。他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气球“盘活”,通过实验将深奥的物理知识化作了触手可及的惊奇体验,为孩子们播撒下勇于创新与科学思辨的种子。

  

志愿队成员在演示气球实验 陈璐瑶摄

  文润紫·古韵焕新声

  队长陈璐瑶的“参与式”课堂,让文化在指尖绽放出绚丽之花。课堂上,一根根色彩缤纷的扭扭棒在孩子们灵巧的手中翻飞缠绕,逐渐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灵动造型。这些看似简单的创意手工材料,其实承载着悠久的手工艺历史——它们的灵感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的“绞缬”技艺。在随后的竹笛鉴赏课上,悠扬的笛音如时光清溪缓缓流淌。陈璐瑶精心设计的“笛声里的时光故事”环节,不仅让孩子们认识了笛子的构造与音律,更通过经典曲目的演绎,带领大家穿越时空,感受千年笛韵的独特魅力。课堂间隙,队员们还精心发放问卷、组织研讨,结合宜兴深厚的紫砂陶艺、梁祝传说等本土非遗瑰宝,与孩子们共同畅想文化薪火赓续的未来图景。在互动中,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创意的火花,一颗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志愿队成员在指导孩子们编织扭扭棒 陈璐瑶摄
  
棱镜聚光映童梦,七彩同行向未来

  为期一周的实践落下帷幕,孩子们如花绽放的笑靥,七彩课堂镌刻的独特印记,以及专业实践结出的丰硕果实,共同构成了志愿队用青春与热忱书写的动人答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师大学子的专业底蕴与精诚协作。正如队长陈璐瑶所言:“我们以‘七彩’为笔,在社区的画布上涂抹教育的暖色,愿每个孩子都能沐浴‘五育并举’的阳光,茁壮成长。”展望前路,这支年轻的志愿队将继续深耕“高校-社区-家庭”协同育人的沃土,让“公益课堂”那清脆而充满希望的铃声,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久久回响,声声不息。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