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热浪滚滚,却不及青春的热忱与童真的好奇炽热。在远离城市喧嚣的XX村,一堂与众不同的科普课正在上演。我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化身“科学魔法师”和“安全守护者”,将抽象的电学知识与至关重要的安全理念,编织成一个个神奇的实验、一首首朗朗的儿歌和一件件亲手制作的模型,为村里的孩子们开启了一段“认识电的奇妙夏日”之旅。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是高等教育资源下沉乡村的生动实践,旨在用科学的光芒点亮童心,用责任的担当守护未来。
一、 精心筹备:以专业与爱心回应乡村教育需求
本次科普活动的成功并非偶然。出发前,实践队进行了充分的调研。队员们了解到,村里留守儿童居多,祖辈监护人往往精力有限,对现代家用电器潜在的安全风险认识不足,对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更是无从下手。针对这一现实需求,来自我院不同专业的队员们发挥各自优势,集体备课,反复推敲。他们决定摒弃枯燥的说教,采用“情境导入+实验探究+艺术融合+动手实践”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精心准备了包括静电实验、卡通短片、安全儿歌和手摇发电机制作在内的系列环节,确保课程兼具科学性、趣味性和安全性,真正契合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每一个实验道具的挑选,每一句讲解词的打磨,都凝聚着队员们对乡村孩子们沉甸甸的关爱与责任。
二、 奇妙旅程:在互动与体验中播撒科学与安全的种子
活动当日,村活动室被队员们用彩色气球和科普画报装扮得格外温馨,仿佛一个梦幻的科学乐园。孩子们清澈的眼眸里,写满了对这群大哥哥大姐姐的好奇与期待。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风扇会转、灯泡会亮吗?那是因为有一条看不见的‘能量小精灵’在电线里奔跑哦!”活动在队员小王充满童趣的提问中开始。这个精心设计的比喻瞬间抓住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电”概念转化为一个可感知的奇妙形象。
随后的“静电魔术”环节彻底点燃了现场的气氛。当孩子们学着志愿者的样子,鼓起小嘴努力将气球在头发上摩擦,然后成功让它“粘”在墙上时,一张张惊讶的小脸上绽放出兴奋的笑容。“老师,快看!我的气球有魔法!”稚嫩的惊呼声此起彼伏。队员趁机引导思考:“这就是电的一种哦,虽然好玩,但如果‘小精灵’生气了,力量变大,也会很危险。”自然过渡到安全主题。
在安全知识环节,原创的卡通动画片以拟人化的插座、电器为主角,生动演绎了“不用湿手触摸开关”、“远离脱落电线”等场景。紧接着,志愿者带领孩子们拍着手、踩着节拍,学唱安全用电儿歌。“小手湿湿不碰电,电线插头不乱玩,遇到危险叫大人,安全第一记心间!”简洁明快、韵律十足的歌词很快被孩子们记住,朗朗的歌声汇成了安全意识的初响。
三、 创造之光:亲手点亮的不只是灯泡更是梦想
活动的高潮无疑是手摇发电机制作环节。面对一堆小零件,孩子们起初有些手足无措。但在队员们“一对一”耐心细致的指导下,他们开始尝试辨认线圈、磁铁、齿轮,学着拧紧螺丝、连接导线。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的孩子齿轮对不上,急得直挠头;有的线路接反了,小灯泡迟迟不亮。但在志愿者不断的鼓励和帮助下,孩子们没有放弃,展现了惊人的专注力和探索欲。
“亮了!亮了!我的灯泡亮了!”当第一个孩子通过奋力摇动手柄,成功点亮属于自己的小灯泡时,整个教室沸腾了。温暖的黄色光芒不仅照亮了孩子们喜悦的脸庞,更仿佛照亮了他们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那一刻,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自制玩具,更是对“知识改变世界”的最初体验和一份沉甸甸的成就感。这亲手点亮的光,是创造之光,更是梦想之光。
四、 深远回响:青春赋能乡村,实践书写担当
欢声笑语之后,是深远的思考与回响。对于孩子们而言,这堂课在他们纯净的心田中播下了两颗宝贵的种子:一颗是探索科学奥秘的好奇心,另一颗是守护生命的安全意识。一位闻讯前来观看的村民感慨道:“这些大学生真有办法,讲得比我们大人清楚多了,孩子回家还一直念叨‘电精灵’和儿歌,这下他肯定记得不能乱摸电门了。”
而对于我院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队员们来说,这次经历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和服务历练。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服务奉献中理解了国情社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队员小李在实践日记中写道:“当我看到孩子们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时,当我看到他们因亲手点亮灯泡而欢呼雀跃时,我真正体会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奉献的意义。这不仅是我们为他们带去知识,更是他们为我们涤荡心灵、坚定理想的过程。”
这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课堂,是我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耕基层、服务乡村教育的缩影。它用科学与爱心,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心系乡土、报效家国的情怀与担当,为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呵护祖国花朵安全健康成长贡献了实实在在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