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祁连山风掠过青海湖畔,草色连绵,水波澄碧。来自南京林业大学的五名学子组成“云境巡土者”实践团于2025年8月8日远赴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湖流域,开展为期三天的生态治理见习实践。他们以脚步丈量土地,以专业触摸生态,在“中华水塔”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青春答案。
青海湖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世界高海拔湖泊的典型代表,不仅是青藏高原生态平衡的“稳定器”,更是高原特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其核心区域——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既承担着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的重任,也面临着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云境巡土者”团队深入海南州,开展实地调研与技术实践,旨在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态保护一线,理解并参与高原生态治理的宏大叙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孟彤 供图
圣湖巡礼:感知生态系统的精妙与脆弱
站在海南州境内的青海湖畔,团队成员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高原湖泊的壮阔与清澈。湖水在高原阳光下泛起粼粼金斑,湟鱼成群游弋——它们是青海湖特有的冷水鱼种,也是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的关键指示物种。湿地中,斑头雁、棕头鸥等候鸟栖息繁衍,浅滩处还可见到若干小型哺乳动物活动的痕迹,一幅完整而鲜活的高原生态图景在队员们眼前徐徐展开。
实践团在湖边开展了多项生态指标的现场检测。土壤湿度与酸碱度的测量,让队员们清晰看到这些基础参数如何直接影响着沿岸植被的分布与长势;他们对入湖河流及周边降水、地下水补给进行初步观察,理解了多元水源系统共同维持湖泊水量平衡的内在机制;湖水盐度测试则揭示出青海湖作为咸水湖的特殊生境条件,正是这种“独特”,才孕育出湟鱼等仅适应于此的珍稀生物。环顾四野,尽管部分草地仍可见退化迹象,但更多的是正在恢复中的绿意,低矮的牧草顽强地覆盖着地表,与远山相接,展现出高原生态系统惊人的韧性。

图为实践团观察鸟群活动。蒋昱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现场开展调研。蒋昱 供图
治沙护绿:青年力行的生态治理课堂
实践第二日,团队走进海南州共和县林业和草原局,聆听一线工程师和政策执行者系统介绍区域生态修复策略与实施进展。随后,队员们跟随专业人员深入防沙林场,参与林木验收工作,实地查看苗木成活情况、林带结构及其防风固沙效果,学习如何从生态效益、生长指标等多维度评估治理成效。
团队还沿布哈河等重要补给河流开展小流域生态调查,记录不同区段的水位、水质变化、植被类型与土壤侵蚀状况。通过现场取样与数据比对,队员们逐步摸清该区域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主要驱动因素。从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修复,到水土保持工程和草地生态补偿机制,他们看到了多项治理措施如何协同推进、系统施治。工作人员口中一个个真实的“难题与突破”,也让这群年轻学子深切体会到,生态治理不仅靠技术,更依赖持续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社区参与,是一场需要代代坚守的漫长征程。

图为实践团成员探访林场。孟彤 供图
青春答卷:把论文写在高原大地
短短三天的实践,是一场跨越书本与实地的深度对话。在海拔3200米的草甸上,队员们使用环刀取土、测量容重;在湖畔校正水质检测设备,第一次让“溶解氧”“总磷”等抽象概念转化为手中的真实数据;在与一线人员的交流中,他们理解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深层逻辑,建立起跨尺度、多维度的高原生态认知。
青海湖的壮美与生态脆弱性的强烈对比,以及无数守护者常年坚守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每一位队员。“国之大者”的使命感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连续野外作业锤炼了团队意志,沟通协调提升了综合素养,目前,队员们正系统整理实践所获数据和影像资料,撰写调研报告与实践建议,希望从青年视角为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提供新思路、注入新活力。
青海湖的涟漪,映照过他们俯身大地、求知探索的身影;高原的风,传颂着这群“云境巡土者”的青春脚步。实践虽暂告一段落,但守护青山绿水的使命不会终止。这群来自南京林业大学的青年学子,将继续秉持科学精神和家园情怀,扎根中国大地,深研生态问题,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程,因他们的青春行动而更加清澈明亮。(通讯员 张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