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青年大学生"渔桑溯源·文脉传承"实践团赴湖州南浔、和孚及桐乡开展蚕桑文化实地调研
2025年8月1日至7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渔桑溯源·文脉传承"实践团于深入湖州南浔、和孚及桐乡等地,通过田野调查、非遗工坊体验、村民深度访谈等形式,解码蚕桑文化的基因图谱,探寻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背景下,蚕桑文化作为"江南地区延续千年的生态智慧结晶,正面临现代化转型与传承断层的双重挑战。湖州南浔的辑里湖丝曾闪耀世博会,桐乡的蚕花习俗延续千年,桑基鱼塘系统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然而,传统技艺传承人老龄化、产业链附加值低下、文旅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制约着这一文化瑰宝的当代焕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渔桑溯源·文脉传承"实践团于2025年8月1日至7日深入湖州南浔、和孚及桐乡等地,通过田野调查、非遗工坊体验、村民深度访谈等形式,系统考察蚕桑文化的保护现状与活化路径。团队聚焦"传统技艺传承人培养""农文旅融合发展""非遗数字化保护"等关键问题,旨在为乡村振兴背景下蚕桑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青年智慧与高校方案,助力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新格局。
一、丝博馆里问匠心,溯文化传承之根
团队首站走进辑里湖丝博物馆,在非遗传承人的讲解中触摸丝绸文明的脉搏。"一根丝要经过8道工序,'水肥丝亮'的秘诀全在辑里村的梅潭水。老匠人演示缫丝三叹"绝技时感慨,"我们这一代人主要是守护传承,但要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关键还得看你们年轻人的创新力量。"展厅内,1851年伦敦世博会金奖证书的复刻件与当代机械化缫丝设备形成时空对话,折射出手工技艺与工业化生产的矛盾。
在互动体验区,团队成员尝试古法剥茧,发现"指尖力度差一分,丝线断十根"的苛刻标准。博物馆馆长直言:"非遗传承不能只靠情怀输血,需要设计赋能与IP开发,让老手艺变成'国潮'新经济。"这为团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衔接提供了关键切口。
图为团队成员对馆长进行采访

图为团队成员与馆长进行合影
二、桑基鱼塘察共生,绘生态智慧图谱
踏入和孚镇荻港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的立体农业画卷徐徐展开。团队跟随养鱼户跳上蚱蜢船,记录"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的循环密码。"现在懂这套农谚的村民平均年龄65岁。"村支书指着新修的智能监测站说,"如今年轻人用智能设备监测水质,但要是问起桑叶投喂量和鱼群密度的关系,能说出门道的就不多了。"
在鱼文化研学基地,团队目睹了"鱼桑宴"制作全过程。一位返乡创业青年提出痛点:"游客对鱼拓、蚕丝画体验项目感兴趣,但缺少既懂农业技术又能策划文旅活动的复合型人才。"这暴露出当前职业教育在传统农业现代化转型中的角色缺位。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问卷调查

图为成员们参观非遗鱼文化节
三、蚕花圣地寻民俗,探文旅融合新机 桐乡八泉村的蚕花庙会让团队感受到非遗的鲜活生命力。村民演示"轧蚕花"习俗时解释道:"清明戴蚕花走桥,是为祈求'蚕花廿四分'。"团队发现,这一民俗虽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但表演者多为银发老人,年轻游客更热衷打卡AI换装的"数字蚕娘"体验馆。
桐乡非遗馆的缫丝技艺展示区,传统丝车旁新增了VR缫丝模拟器。非遗传承人坦言:"学校研学团队来参观,90%学生能背诵丝绸之路历史,但无人能答出桑树一年采几次叶。"这种"知识"与"技艺"的割裂,凸显出传统文化教育中实践环节的薄弱。

图为桐乡蚕丝被制作过程
四、薪火相传:构建非遗活态传承新生态 此次调研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在桑基鱼塘的波光中,团队读到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蚕农的皱纹里,触摸到技艺传承的紧迫性;在年轻人的文创设计中,看到传统文化IP化的无限可能。这些发现指向同一命题:乡村振兴需要构建"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黄金三角。
当高校将课堂搬到蚕房鱼塘,当非遗课程融入现代设计思维,当"蚕花节"变身元宇宙文旅IP,传统文脉方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水"。实践团将继续深化研究,为构建具有江南特色的农文旅教融合生态提供青年方案,让千年蚕桑文化在新时代破茧成蝶。

图为成员们在桑基鱼塘历史文化馆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