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长安大学“交通强国筑路行”暑期社会实践队专访中交二航局技术中心副总工

    发布时间:2025-08-16 阅读:
    来源:冯坤 任彧德 钟家源
         在长江入海口处,一座改写世界桥梁史册的超级工程正在崛起。2025年7月19日,长安大学"交通强国筑路行"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张靖皋长江大桥建设现场,对话中交二航局技术中心副总工、张靖皋项目常务副总工黄修平。他从业17年,正高级工程师,拥有注册岩土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建造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造价师执业资格,主持和重点参与了10多座跨江大桥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主持了20余预制场规划设计。

         “2300米一跨过江,这是中国桥梁向世界的宣言!”面对主跨创世界纪录的悬索桥,黄修平眼中闪烁着自豪。这座标志着中国基建实力更进一步的里程碑,背后是无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革命性的技术突破。
         2022年长江水位汛期反枯。“原计划30天的钢护筒施工实际上用了近两个月时间”黄修平回忆道,面对水文气象条件非常规变化,在不规则半日潮的变化过程中,团队采用“高水位抢打钢护筒,低水位窗口精准疏浚”的动态施工方法,为后续主塔“百米长桩快速高质量施工”打下了坚实基础。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83米深的锚碇地连墙,精度要求高达1/800。团队通过工艺试验,经过高精度成槽、钢箱与钢筋笼精准制造与安装、水下混凝土高质量浇筑,成功实现了新型刚性接头地连墙的完美实施,筑牢了深基的“定海神针”。

         大桥主缆系统隐藏着另一项全球首创——在251根2200兆帕索股组成的主缆中央,铺设1根输气管道,主缆、鞍室、锚室、主梁、索塔共用除湿设备,以制备站型式代替传统分离式除湿机,实现全桥一体化防腐。“这是悬索桥除湿的‘神经网络’”黄修平解释到。这套系统可实时监测温湿度变化,实现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预警的跨越,为百年工程筑牢科技防线。“这些探索不仅服务当下,更是为跨海通道等未来工程储备技术能力。”

         张靖皋长江大桥以六大世界级突破推动中国桥梁技术实现三大跨越:实现桥梁结构体系与关键构件创新设计、完成关键材料与施工装备换代升级、通过施工关键工序数字孪生升级智能建造水平。这一超级工程不仅刷新了桥梁建设的技术标准,更通过全链条创新验证体系,为长三角交通枢纽注入科技动能,标志着我国向"桥梁强国"迈出关键一步。
         黄修平表示,张靖皋长江大桥作为苏通过江通道体系的关键枢纽,不仅解决了苏通交通瓶颈,更实现了大跨度悬索桥的技术突破。这项标志性工程攻克了超大跨度建设难题,推动中国桥梁技术跻身世界前列,同时为国家储备了核心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在采访的最后,黄修平特别为青年学子送上职业发展的真知灼见。这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桥梁专家,用朴实而有力的话语勾勒出新时代工程师的成长路径。
         谈到专业培养,他着重强调了三个关键点:首先是筑牢力学与结构、岩土等相关基础知识这些看家本领,其次是善于拥抱“智慧”、“智能”等新技术来辅助工程实践,最后是"当你们在一线连续奋战时,强健的体魄就是最可靠的保障"这一实践经验。"这些实践锻造的广阔格局,将助力你们完成从技术执行者到工程专家的蜕变与跃升。"黄修平最后补充道。在他看来,青年工程师要走出课堂,在实践中理解工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真正肩负起建设交通强国的重任。

         从"设计尖兵"到"大国工匠",黄修平的分享不仅展现了中国桥梁建设者的智慧与担当,更点燃了青年学子投身交通强国建设的热情。张靖皋长江大桥的建设,正在书写中国桥梁技术新的辉煌篇章。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寻访苏城匠韵,赓续非遗文化
  • 我们亲身感受苏州非遗文化的魅力,体验苏州非遗文化。作为大学生实践团队,我们以青年视角记录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
  • 2025-08-16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