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7月23日,“苏韵拾遗”社会实践小队开展了为期10天的苏州非遗文化调研活动,通过寻访参观、实地拍摄、专题访谈、制作体验等方式,感受苏州非遗文化的魅力,体验苏州非遗文化。以青年视角记录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行前准备工作:明确调研目标
7月14日,为确保调研活动顺利开展,团队在出发前明确了核心目标:调研苏州非遗传承现状、分析保护难点、探索活化路径。组长按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规划走访路线。团队成员提前收集并整理了苏州剪纸、评弹、昆曲等非遗项目的资料,设计调研问卷,备齐调研物资,为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探访鸿飞剪影馆:非遗剪纸的传承与创新
7月15日,团队前往鸿飞剪影馆。步入店中,梁上挂着黑底红字的“鸿飞剪影”,墙上案桌上铺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左手一张红纸,右手一把剪刀。团队成员聆听馆长的讲解,了解剪纸背后的发展历程,以及现阶段的实际状态。在参观的同时,队员们也亲自体验了剪纸的快乐,并且深深感受到了传播这一项非遗技艺的困难与意义。张鸿飞老师出于对大众的审美了解而做出的种种改变,让团队成员们看到了传统非遗技术在改革创新方面做出的调整与进步。
走进一团和气馆:探秘木刻年画的千年技艺
7月16日,团队到一团和气馆进行参观,系统学习木刻年画的发展历史,重点观摩明清时期代表作品,深入了解了苏州年画的地域特色。在工艺体验环节,大家现场观摩了非遗传承人的雕刻演示,亲手体验了传统水印年画制作过程,并学习了基本雕刻技法。参观过程中,还欣赏了博物馆珍藏的几幅巨型年画。这些珍贵的展品让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年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文化的生动载体。
奇奇怪物泥塑店初体验:指尖上的非遗传承
7月17日,团队去到苏州奇奇怪物泥塑店。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各式各样的泥塑作品,讲解员详细地介绍了每一件作品的创作背景、寓意以及制作工艺。参观结束后,队员们还参与了泥塑制作体验活动。在专业泥塑艺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从最基础的揉泥开始,尝试着塑造简单的造型。看似简单的揉泥,实则大有讲究,要将泥土揉得细腻、有韧性,才能为后续的塑形打下好的基础。在塑形过程中,大家都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简单泥塑作品,亲身感受传统手工艺的艰辛与快乐。
驻足评弹博物馆:聆听穿越百年的吴韵雅音
7月18日,团队抵达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展馆通过丰富的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和多媒体互动,系统展现了评弹的起源、发展与繁荣。苏州评弹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通过音频片段与表演视频,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不同流派的艺术特色,仿佛能听见当年艺人在书场中引得满堂喝彩的盛况。展馆的核心区域是一座复原的传统书场,队员们观赏了传统评弹表演《珍珠塔》选段。两位艺人一坐一站,三弦轻拨,琵琶轻挑,吴侬软语随着琴弦流淌而出,眼神流转间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漫游昆曲博物馆:品鉴'百戏之祖'的千年风雅
7月19日,团队前往中国昆曲博物馆进行参观,在陈列馆中跟随讲解员的脚步,系统地参观了“昆曲历史与发展”常设展,通过图文展板、戏服道具等实物展柜了解昆曲源远流长的传承脉络。其中,团队成员重点观摩了“舞台艺术”展区。数字化互动装置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队员们学习了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分工并跟随虚拟角色学习简单的身段动作,沉浸式感受昆曲的艺术魅力。
下午,团队成员在西庑廊观赏试听了名作《长生殿》《桃花扇》,婉转的水磨腔与丝弦之声承载着深厚底蕴,使苏州方言与昆腔在互相交织中让“百戏之祖”的文脉生生不息。
寻迹状元文化馆:苏州文脉中的科举春秋
7月20日,团队前往苏州状元文化博物馆,依次参观了“科举制度沿革”“苏州状元群体”“科举考试场景复原”等展厅,通过清代殿试卷、状元及第匾额等实物展板,系统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及苏州地区状元辈出的文化现象。
之后,团队成员们参与聆听了工作人员展示的专题讲座,结合历史档案,分析了苏州文教兴盛的多重成因,并对所获的启示进行自发讨论。团队成员深入了解科举制度的变革和历史意义,以及苏州状元文化对现代教育的独特影响。同时,通过场景体验直观感受到的士子求学精神,让大家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应生生不息地流传与发扬。队员们纷纷表示会在后期实践活动中整理参观资料,以实践行动助力状元文化的发展。
徜徉丝绸博物馆:经纬间织就的科技与传承
7月21日,团队抵达苏州丝绸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丝绸博物馆的各个展区。历史馆里,战国时期的丝绸残片和唐代的华丽织锦让大家大开眼界;非遗厅中,师傅现场演示宋锦织造,队员们亲手体验了缫丝过程;现代馆展示了丝绸在医疗、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的创新应用,完全颠覆了大家对传统丝绸的认知。
问及传承困境时,非遗传承人表示:“宋锦工艺繁复,一名熟练织工需培养十年以上,但市场对高端手工织物的接受度有限,年轻人更倾向快时尚,传统技艺面临断层风险。” 此外,研究员介绍:“我们正尝试用数字化手段保存织造技艺,如3D扫描古代纹样、AI辅助设计新图案,并与时尚品牌合作开发年轻化产品,让传统丝绸‘活’起来。”
资料整合与总结:凝练非遗之旅
7月22日,团队整理调查资料和拍摄的素材,补充并完善图文报告。7月23日,团队将调研成果系统整理成实践报告,并完成了非遗文化宣传视频的制作。最后召开总结分享会,团队成员深入交流调研心得,共同探讨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路径,为本次实践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通过本次苏州非遗文化探寻之旅,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实地走访剪纸、年画、昆曲等非遗项目的切身体验,不仅让大家领略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感受到传承人们坚守匠心的精神力量。在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入交流中,团队认识到非遗保护既需要坚守传统精髓,更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作为青年大学生应最大化地利用自身的力量与专业才能,帮助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走向人民大众,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以更加鲜活的形式重回大众舞台,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本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实践中提升了调研与沟通能力。同时,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未来,团队将持续以青年视角探索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为苏州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