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以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村人口老龄化一直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老龄化呈现“快老、高老、弱老”的严峻态势。在这一背景下,幸福保障的脆弱性与自我效能感的缺失构成双重挑战。基于此,南京师范大学“灿烂余晖”实践团队淮安组于2025年7月深入淮安市山阳社区翔宇养老中心、管仲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盱眙县河桥镇朱刘村,聚焦“经济保障——健康服务——自我认同”三重挑战,开展实践调研,探索农村养老破局之道。
2025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灿烂余晖”实践团队淮安组分三组分别来到淮安市山阳社区翔宇养老中心等三处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实践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及与基层干部的深度访谈,深入了解了三地目前养老服务实践的开展焦点、现状及目标成就。
山阳社区,科学调研理性分析
负责走访山阳社区的团队成员聚焦科学分析,主要采用分层抽样法,聚焦人口流动、经济保障、医养资源、精神生活“去价值化”四大困境,结合政策导向科学阐释了该社区养老服务现有挑战并提出合理对策。调研显示,淮安市山阳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23.81%,显著高于城市水平。其中22.4%面临收不抵支困境,34.7%遭遇子女赡养拖欠。更值得关注的是,78.6%的低龄老人具有强烈劳动意愿,却因岗位缺乏、技能不足等因素难以实现价值。团队创新性地引入"时间银行"互助机制,1小时服务兑换4积分,使参与率达73.4%。数据显示,参与者呈现"三升三降"效应:自我效能感提升23.6%,医疗支出下降17.2%,展现出数字赋能的显著成效。"智能设备不仅监测健康,更重建了亲情连接。"团队负责人介绍,通过部署远程监测系统,健康管理覆盖率提升40%。
图为团队成员向翔宇养老中心老人介绍相关养老政策
基于调研,团队提出三项创新建议:建立耕地反抵押贷款制度,开发村级互助数字平台,实施"孝老积分"激励机制。其中"适老型生产工具"的研发建议已引起当地企业关注。
团队成员们坚信:让银发族从保障对象转变为价值创造者,是破解养老难题的关键。山阳社区调研报告不仅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更描绘出数字时代农村养老的新图景。
走进管仲镇养老服务中心,在实践中调研

图为管仲镇养老服务中心院长与团队负责人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走进养老中心后厨志愿服务,在实践中调研
走访盱眙县管仲镇的团队成员深入开展创新实践,走进养老中心。活动中,志愿者为老人打扫房间、体验养老中心做饭日常,陪老人闲话家常,倾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92岁的张爷爷握着志愿者的手感慨:“孩子们一来,这院子里就热闹多了,心里也亮堂!”针对老人们的需求,志愿者还带来了血压测量仪,为大家进行基础健康监测,并普及夏季防暑知识。
午后的活动室里,志愿者与老人一同聊天、唱红歌,经典的旋律勾起了老人们的青春记忆,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养老中心负责人表示:“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不仅为老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这种双向温暖的互动十分有意义。”
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陈同学说:“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内涵,未来我们会继续关注基层养老需求,用青春力量传递爱心。”据悉,该志愿团队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让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实践中传承。
党建引领,让河桥养老聚焦民生所需
走访盱眙县河桥镇朱刘村的团队成员深入调研该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河桥镇通过党组织下沉、民生服务精准化等举措,打造了一张覆盖物质养老,精神敬老,提升老年人自我价值认同的温情网络,让“为民服务”从口号落地为日常点滴。河桥镇设立的村级集体食堂,不仅解决了高龄、独居老人“吃饭难”问题,更成为邻里互助的社交平台,赋予养老服务情感温度。通过“小事不出村”模式,整合社保、医保等事务,并安排专人协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河桥镇切实提升养老事宜办事效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一名村干部道出河桥镇治理的核心逻辑。从硬化道路、文化广场到党员联户机制,每一项举措均以需求为导向,在党组织统筹下稳步推进。夕阳下的河桥镇,老人围坐笑谈、孩童嬉戏学习,一幅“党建红”与“民生暖”交融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桑榆未晚,为霞满天。"让每一位农村老人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双手仍能创造价值,他们的生命依然温暖他人。"是调研团队的初心,也是乡村振兴路上最温暖的注脚。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银发力量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通讯员:周杨卿,刘嘉怡,刘洛文,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