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助老行:六合区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实践纪实
一、实践启程:聚焦乡村养老现状
七月流火,为响应“灿烂余晖”主题活动号召,深入了解乡村养老服务现状我们实践人员来到南京市六合区程桥街道晚晴老年公寓。实践团队选取该中心作为调研点,通过与2位护工、2位老年人的面对面访谈,探寻乡村老人的生活需求与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密码。
这座养老服务中心坐落于六合区乡村腹地,白墙黛瓦的低矮院落掩映在绿树间。据中心负责人介绍,养老服务中心前生为敬老院,现在入住老人多为社会老人,也有五保老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较多。实践团队的调研,便从这里的日常点滴展开。

二、走近老人:需求与满足的双向奔赴
“这里的饭比家里多样,护工也贴心。”90岁的王爷爷(化名)坐在窗边的藤椅上,手里握着放大镜翻看报纸。他入住中心4个月,因家中无人照料来到这里。谈及服务,老人竖起大拇指:“每天三荤两素,都是有营养师搭配的,比家里一个菜强多了。”
王爷爷的满意并非个例。另一位因脑梗导致半身不遂的李奶奶(化名),虽已卧床多年,却对护工赞不绝口:“洗澡、洗衣都是她们来,端饭到床头,一个月才交300块,值!”不过,李奶奶也有小小的遗憾,和我们交谈时她反复强调台阶对她参与文娱活动的影响,活动室在台阶那头,轮椅过不去,“想看看其他人下棋都难”。
调研中发现,老人们对基础生活照料的满意度高达100%,但精神需求仍有缺口。由于设施限制和身体情况大多数的老人日常娱乐以看电视为主,仅有少量参与过棋牌活动。“没人聊天也习惯了,护工太忙。”李奶奶的话道出了多数老人的心声。

三、对话护工:9年坚守背后的酸甜
“凌晨5点起来洗衣服,6点给老人喂水,一天下来脚不沾地。”护工阿姨边给失能老人翻身边介绍。她在这里工作了9年,一人照料9位老人,从穿衣洗漱到处理排泄物,事无巨细。
谈及培训,护工阿姨坦言:“噎食急救、癫痫处理都学过,实战中能用得上。”但她也有难处:“有的老人脑子不清楚,弄得到处是排泄物,只能慢慢哄。受委屈是常事,谁让这是本职呢?”
护工们的月薪在3500元左右,虽不算高,但对中心的制度颇为认可:“院长有心,装了平板和摄像头,有问题不用提就改进。”她们骄傲地说,周边养老院比过多次,“我们的口碑最硬”。
四、制度观察:政策落地与服务温度
“老人住院能报销大半,低保户还能减床位费。”中心负责人介绍,国家养老政策在这里落地见效。王爷爷作为老工人,每月2000元的费用全由退休工资承担,“医保够了,不用政府再补贴”;李奶奶的医保也能覆盖大部分医疗支出,子女只需承担少量自费部分。
硬件设施上,中心配备了呼吸机、血糖仪等设备,与镇卫生院合作建立绿色通道,“发烧半小时内送医,大病不耽误”。但无障碍设施的缺失、文娱活动的单一,仍是亟待补齐的短板。
五、实践感悟:以青春之力守护“灿烂余晖”
“看到佝偻在床的老人,才懂‘善待’二字的重量。”实践团队成员感慨道。调研中,老人们的和蔼与护工的坚守,让“尊老敬老”从口号变为具象。
此次实践不仅勾勒出乡村养老服务的现状图景——基础保障扎实、政策落实到位,但精细化服务仍需提升;更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养老不仅是物质满足,更是精神陪伴。正如团队成员所说:“未来会常来做志愿者,陪老人聊聊天,也算为‘灿烂余晖’添点光。”
实践虽已结束,但对乡村养老的关注仍在继续。这群青年用脚步丈量民生,用倾听传递温度,让青春力量与银发岁月在乡村养老院里,谱写出一曲温暖的交响。(通讯员:曹艺檬,刘嘉怡,成思,刘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