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暑气蒸腾。南京师范大学“灿烂余晖”实践组,深入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乔李镇北麻村,开展了关于乡村老人多维保障现状调研活动。实践团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研、知识宣讲等形式,与多名老人和乡村医务工作者深入交流,实地探访乡村老人在经济收入、健康医疗、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保障情况,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养老现状,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田间地头听心声在采访北麻村薛奶奶的时,实践团成员观察到薛奶奶十分健谈且身体硬朗,便发出了“您平时没事时候都有锻炼身体吗,在哪里锻炼呀?”的疑问,薛奶奶提到,村里广场上有公共基础设施,在夏天的晚上,她经常同行几个老人一起去广场纳凉锻炼,根据她的指引,实践组成员来到了村里的广场上,的确有许多公共基础设施供老人小孩休闲娱乐。不过实践组发现,广场上的公共基础设施修建时间较长,有很多设施已经出现了松动或者被雨水等腐蚀的现象,极易造成安全隐患,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建设,为乡村老人多维度健康保障也贡献了一份不容小觑的力量。
采访村里王爷爷时,我们了解到王爷爷患有高血压,“爷爷,您这些药多少钱,医疗报销后自己需要花多少钱?”实践组成员边询问边记录。“吃饭够了,但看病贵啊,一盒药几十块,报销后还得自己掏一半,有时候难受得轻就忍着不吃。”老人朴实的话语,让在场的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
为全面掌握真实情况,实践组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与老人们促膝长谈。白天,他们顶着38℃的高温走访村庄,记录老人的养老金数额、医疗报销比例、子女陪伴频率等信息;傍晚,当老人们在村口大树下纳凉时,成员便凑上前去,听他们讲述生活中的难处与期盼。发放多份调研问卷,确保调研数据的准确性。
二、数据背后见真章经过梳理分析,实践团发现乡村老人保障体系在近年政策支持下已取得显著进步,但仍存在“基础有保障、品质待提升”的突出问题。在经济保障方面,90%的受访老人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但调研也显示,养老金仅能覆盖老人基本生活开销的30%-40%,70%的老人仍需依赖子女赡养,而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的“赡养能力不稳定”问题,让部分老人陷入“有政策兜底却无品质生活”的困境。
健康保障领域呈现“硬件改善、服务滞后”的特点。 村卫生室已经配备听诊器、血压计等基础设备及常用药品,。但深入了解后发现,村医多为“全科医生”,缺乏专科诊疗能力,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规范管理率不足一半;同时,卫生室普遍缺乏康复护理设备,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护几乎全靠家庭承担。
精神保障的“缺口”则更为明显。调研显示,大多数老人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平均每年回家次数不足2次,电话成了主要沟通方式;80%的老人日常娱乐活动为“看电视”“串门聊天”.。村里有许多的独居老人,他们的子女经常不回家,老人也不想去养老院,执着的守着一直陪伴着自己的这一方土地,乡村里的老人对家乡的情怀比年轻人更加的深重。这让实践组成员反思,当我们谈论“保障”时,不能只算经济账,那些看不见的思念与孤独,同样需要被纳入考量。
三、实践感悟促成长实践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收获满满。以前在课本上看到‘老龄化’只是一个概念,这次调研让我真切感受到乡村老人的难处与坚韧。他们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保障,更有被看见、被关心的渴望。村民们的这份淳朴让我明白,乡村养老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带着温度的关怀。”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乡村老人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来自青年群体的观察与建议,更让高校学子在深入基层中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紧迫性。
夕阳西下,实践团成员与老人们挥手告别时,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纳凉聊天,笑声穿过农家小院,在夏日的晚风中久久回荡。这份属于乡村的温情与期盼,将成为实践团成员心中最珍贵的记忆,青年们将在未来继续关注乡村、服务社会,让青春之花在基层沃土中绽放。
(通讯员:赵薇,成思,刘嘉怡,刘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