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逐梦东林”小水滴公益课堂迎来最后一天日程。当日,《看不见的魔法》科普实验课程率先启幕,随后开展的趣味亲子游戏、林间探险及结业仪式,为这场为期四天的公益课堂画上圆满句号,在科学探索与温情互动中为活动收束。
静电实验解锁“看不见的魔法” 最后一节科普课程《看不见的魔法》聚焦静电现象,通过三个趣味实验解析电荷原理。主讲老师以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为切入点,提出“什么是电荷”的核心问题,继而用具象化语言解释电子概念:将电荷比作“带电小球”,正电荷与负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则相互排斥。

图为老师正在进行演示实验 程好摄
首个实验“舞动的水母”中,小朋友们按步骤将塑料袋细条绑成团,用纸巾快速摩擦塑料管后靠近塑料团,观察到“水母”被吸附舞动的现象。老师随即解释其原理为感应极化:摩擦后的塑料管带负电,使不带电的塑料条内部电荷重新分布,靠近塑料管一侧显正电,因异种电荷相吸而产生吸附效果。

图为小朋友们正在做实验 程好摄
随后的“静电风车”实验中,小朋友们将彩纸折角、固定于笔杆,用摩擦后的塑料管靠近彩纸,风车便因静电引力转动。课程还拓展了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衣物吸灰、激光打印、防静电手环等,让孩子们理解“看不见的电”的实际价值。
亲子互动与林间探险丰富体验 上午细雨中,丹青班的亲子默契游戏如期开展。“了解程度小考验”“动作默契小挑战”“你来比划我来猜”等环节,让小朋友与家长在协作中增进互动,现场笑声不断,亲子联结在游戏中得到强化。

图为老师在林场进行讲解 程好摄
午后天气转晴,“东北林业大学植物网联盟”志愿者小杨老师带领小朋友们进行林间探险,讲解不同树木的特征、用途及原产地,让孩子们认识到树木的材质差异与“生态使命”,在自然观察中感受生物多样性。
结业仪式定格成长与不舍 课程接近尾声,小朋友们上台分享感想。“上课特别有意思,结束了很伤心”“实验失败了再做就会成功”等童言,道出对课堂的不舍与收获。随后的颁奖环节中,“全勤标兵”“学习标兵”奖状逐一颁发,孩子们手持奖状与奖品,笑容灿烂。最终,师生合影、拥抱告别,为四天的旅程画上句点。
图为小朋友分享感想 仲依娜摄

图为老师与小朋友们在逸夫楼前合影 程好摄
四天以来,孩子们在课堂中发现科学的普遍性,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与现象显现的惊喜,感受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授课教师们则在孩子们的提问、创新与创作中收获感动,有老师称“熬夜改课件都值得”。
课堂落幕并非科学探索的终点。“逐梦东林”小水滴公益课堂实践团表示,期待孩子们带着这份对科学的热爱继续前行,“下个夏天,东林的老师们仍在这里等你们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