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敬老爱老传统美德,深入了解老年群体生活需求,7月9日,实践团队走进江宁东南雨花敬老家园,开展了一场以“陪伴与关怀”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活动通过早操互动、知识宣讲、需求调研等形式,为老人们送去温暖,也让团队在实践中对老年服务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晨光中的互动:从早操开始的心灵联结 清晨的江宁东南雨花敬老家园,阳光洒满活动广场,实践团队成员与老人们准时聚集于此,共同做起了适合老年人的简易早操。伸展手臂、转动腰部、轻踏脚步,简单的动作里满是互动的温情。团队成员一边跟着节奏行动,一边轻声提醒老人们“慢慢动,别着急”,偶尔的玩笑话让广场上笑声不断。78岁的王奶奶笑着说:“年轻人陪着,做操都比平时有劲儿。”这场早操不仅是身体的舒展,更成为团队与老人们建立信任的桥梁,为后续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图一:实践团队与江宁东南雨花敬老家园老人共同参与早操活动
二、贴近生活的宣讲:实用知识的温情传递 早操结束后,团队成员分组开展知识宣讲。考虑到老人的日常需求,宣讲内容聚焦“夏季健康养生”“智能手机基础操作”“防诈骗小知识”三个主题,通过图文展示、现场演示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夏天空调温度别太低,26度最合适”“收到陌生短信说中奖,千万别点链接”……志愿者们结合生活案例讲解,老人们听得认真,不时举手提问。82岁的刘爷爷对智能手机操作特别感兴趣,拉着志愿者反复询问“怎么视频通话看孙子”,志愿者便拿出手机一步步演示,直到老人点头表示学会。宣讲过程中,团队特意放慢语速、提高音量,确保听力稍弱的老人也能清晰理解。
宣讲结束后,团队开始进行老年生活需求问卷调研,旨在了解老人们的健康状况、精神需求及对家园服务的建议。然而,调研刚一开始便遇到了难题——部分老人因年事已高、视力模糊或文化程度有限,无法独立阅读问卷内容。“很多老人拿着问卷摆摆手,说‘孩子,我不认字啊’。”团队成员回忆道。面对这一情况,团队迅速调整策略:由志愿者逐题轻声朗读,用更口语化的表述解释问题,再根据老人的口头回答代为填写。75岁的陈爷爷听力尚可但不识字,志愿者便蹲在他身边,一句句念题:“您平时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呀?选项有下棋、唱歌、手工……”这样的互动虽然放慢了调研进度,却让团队获得了更真实的答案。

图二 实践团队宣讲活动照片
宣讲结束后,团队开始进行老年生活需求问卷调研,旨在了解老人们的健康状况、精神需求及对家园服务的建议。然而,调研刚一开始便遇到了难题——部分老人因年事已高、视力模糊或文化程度有限,无法独立阅读问卷内容。“很多老人拿着问卷摆摆手,说‘孩子,我不认字啊’。”团队成员回忆道。面对这一情况,团队迅速调整策略:由志愿者逐题轻声朗读,用更口语化的表述解释问题,再根据老人的口头回答代为填写。75岁的陈爷爷听力尚可但不识字,志愿者便蹲在他身边,一句句念题:“您平时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呀?选项有下棋、唱歌、手工……”这样的互动虽然放慢了调研进度,却让团队获得了更真实的答案。

图三:志愿者为不识字老人朗读问卷内容并协助填写
此次实践活动虽短暂,却让团队深刻体会到:老年服务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接地气”的方式。未来,团队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探索更贴合老年群体需求的服务形式,让敬老爱老的温暖持续传递。(通讯员:成思,刘嘉怡,刘洛文,许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