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非遗魅力,守护文化根脉
7月1日安徽中医药大学“四叶青囊”实践团走进安徽省枞阳县,开展“非遗传承少年行”活动,近距离触摸蛋雕技艺与毛笔书法的文化脉络,用青春力量为非遗保护注入新活力。
在枞阳县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实践团成员们首先被案台上玲珑剔透的蛋雕作品吸引。传承人手持细如发丝的刻刀,在薄脆的蛋壳上细细雕琢,不多时,一幅“松鹤延年”图便初具雏形。“蛋壳易碎,每一刀都要稳、准、轻,考验的是耐心,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传承人边演示边讲解,队员们听得入神,随后在指导下尝试勾勒简单纹样,亲身体验“以刀为笔、以蛋为纸”的独特魅力。
笔墨飘香处,另一旁的毛笔书法体验区同样热闹。当地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行楷隶篆各具韵味,队员们围在桌前,从握笔姿势学起,在宣纸上反复练习横平竖直。“毛笔字讲究力透纸背,藏锋露锋间都是文化传承。”一位老书法家手把手纠正队员的笔法,还讲述了枞阳毛笔书法与当地文人文化的渊源,让大家明白一撇一捺间承载的不仅是技法,更是千年文脉。
活动中,实践团还协助整理非遗资料,拍摄蛋雕制作、书法创作的过程,制作成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枞阳非遗故事。“原来身边不起眼的蛋壳能变成艺术品,毛笔字里藏着这么多学问!”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这次体验分享给更多同龄人,带动大家关注身边的非遗宝藏。
此次实践让学子们深刻感受到非遗的鲜活生命力。正如传承人所说:“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就是非遗最好的‘保鲜剂’。”而实践团也在用行动证明,守护非遗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传承与热爱。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推普活水润苗乡 青春筑梦“语”同行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教育强国
- 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