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党的二十大关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号召,落实“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国家政策,兰州理工大学“探耕地之基,筑振兴之路”赴西北地区实践调研团于2025年7月13日至14日深入黄土高原乡村地区,开展了以“科技赋能耕地保护,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撂荒耕地,为土地管理和农业决策提供支持。
数智加持:数字化转型构建现代农耕“新底座” 7月14日清晨,实践队员们徒步穿梭于田间小道,目光仔细扫过每一块耕地。逐块记录土地现状:有的地块杂草丛生,仍能看到依稀的犁痕;有的则被临时当作堆场,留下了明显的硬质化痕迹。实践队员用手持GPS精准定位地块边界,拍摄现状照片,实践队员遇到在田边忙活的留守农户,停下脚步,“大爷,这块地有多久没种啦?”“之前是因为劳力不够才荒着的吗?”带着乡音的问答在田埂上响起,成员们一边认真记录农户口中的撂荒时间——“快两年了”“去年秋收后就没再动过”,一边仔细询问背后的缘由:是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劳力短缺,还是灌溉设施老化难以引水,或是地块零散不便机械化耕作。当聊到复耕意愿时,农户眼中闪过的期待与犹豫被记下:“要是能修修水渠,我还是想把地重新种起来”“就怕忙活一年,收成还不够成本”。一上午的穿梭与记录,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换来了厚厚一沓“撂荒耕地档案”。每一页都附着清晰的定位坐标、现场照片,以及农户口述的细节备注。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调研撂荒地块 中国青年通讯员 田玲娟供图)
融合赋能:社会化服务激活“耕”新动力 7月14日下午,实践队员开展了耕地保护宣传活动。他们精心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宣传册和调查问卷,用通俗的语言解读“耕地保护法”条款和复耕补贴政策,针对年轻农户,成员们拍摄了5期短视频,演示如何通过手机APP查询自家耕地的遥感影像,讲解“免耕播种”“有机肥替代”等适用于黄土高原的轻简化技术。不少农户看完后主动询问复耕技术细节,甚至邀请队员到自家地块现场指导,形成了“科技赋能+群众参与”的良好互动氛围。实践团队也注意到,绿色生产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技术接受度有限、绿色认证门槛高、成本补贴机制尚待健全。如何在“愿意种”和“能种好”之间架起政策与服务的畅通桥梁,仍是各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

(图为实践队员解读耕地保护法 中国青年通讯员 任新洁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员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实践,他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地理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老师说“脚踩泥土,才能了解农业;深入乡村,才能读懂中国。”团队成员表示,将把这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节约粮食、爱护环境做起,积极参与耕地保护宣传活动,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将持续跟进调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让科技之光照亮田野,为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添砖加瓦。
(通讯员 谢婷娟)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 中国青年通讯员 田玲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