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寻脉千年文教,传承士人风骨

    发布时间:2025-08-11 阅读:
    来源:无锡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 赵昕琳
寻脉千年文教,传承士人风骨
  “江南文枢,首推无锡。”无锡,这座以太湖明珠闻名于世的江南名城,不仅有着富庶的经济,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近代中国风雨飘摇、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一所独特的学府在这里诞生,它便是被誉为“现代书院典范”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无锡国专”)。本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怀着对国学教育的敬仰与对历史的探寻之心,走进了无锡国专纪念馆。期望通过此次参观,不仅能够了解无锡国专的办学历史、教育理念及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独特地位,更希望能近距离感受唐文治、钱基博等一代宗师的风骨,体悟在那个“全盘西化”浪潮中,坚守中华文化根脉的艰辛与伟大。同时,也希望能将这份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相结合,思考国学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一) 烽火中的坚守:国专的诞生与迁徙
  纪念馆的第一部分,详细梳理了无锡国专的创办历程。1920年,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唐文治先生在无锡创办了无锡国学专修馆,后更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在那个新旧思想交替、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唐文治先生高瞻远瞩,他认为“救国必先救心,救心必先正学”,毅然扛起了传承国学、培养“通儒”的大旗。展馆内,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份份珍贵的办学手稿、一件件师生们用过的旧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最令人动容的是国专的迁徙史。为躲避战火,学校曾辗转于桂林、上海等地,师生们背着书籍,在颠沛流离中坚持教学与研究。墙上“弦歌不辍”四个大字,正是对他们最好的写照。这种在烽火硝烟中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做“为往圣继绝学”的士人担当。
(二) 大师云集:群星璀璨的师资力量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无锡国专的辉煌,离不开其星光熠熠的师资队伍。纪念馆用专设的展区,介绍了唐文治、钱基博、钱穆、吕思勉、王蘧常等一大批国学大师。唐文治校长虽双目失明,却坚持“口授心传”,其诵读古文的录音至今仍在馆内循环播放,那抑扬顿挫、饱含情感的声调,仿佛能穿透时空,直击人心。钱基博先生的治学手稿,蝇头小楷,工整严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学者对知识的敬畏与求索。这些大师们不仅学识渊博,更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为学生们树立了“为学”与“为人”的典范。他们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引路人。

无锡国专一角图 赵昕琳摄
(三) 独树一帜:书院式的教育理念
  无锡国专最独特之处,在于其“现代书院”的办学模式。与当时普遍效仿西方的大学不同,国专回归中国传统书院的教育精神,强调“读原著”、“重体悟”、“师徒传承”。展馆通过复原的教室场景和大量的课程表、学生笔记,生动再现了当年的教学情境。在这里,没有繁杂的公共课,学生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读“四书五经”等经典原著,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涵泳、深入思考。教学方式以讲授、讨论、背诵为主,注重师生间的直接交流与精神感召。这种“慢”而“深”的教育,在今天这个追求效率与速成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人反思,教育的本质究竟是知识的灌输,还是智慧的启迪与人格的塑造?国专的实践无疑给出了一个深刻的答案。
 走出纪念馆,午后的阳光洒在身上,但成员们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此次社会实践,带来的不仅是历史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文化寻根。在一个国家面临生存危机的时代,无锡国专的师生们选择了一条看似“不合时宜”的道路——回归传统,守护国魂。他们的坚守,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在深刻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为民族的未来寻找精神支柱。这种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正是我们今天建设文化强国最需要的精神内核。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都不能断。展望未来,此次实践的感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们应更加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多读经典,勤于思考,努力成为一个既有现代科学知识,又具传统文化底蕴的青年。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无锡国专的故事,共同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文化力量。

团队合照 赵昕琳摄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