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卖小哥的电动车穿梭在城市街巷,当快递员的身影出现在社区门口,这些新业态青年的奔波与需求,正被越来越多的社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25年7月,苏州科技大学苏棠青融队的同学们走进多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用暑期实践的脚步,探寻为新业态青年搭建的“暖心港湾”。

实践之初,团队便围绕“党群服务中心新业态青年休息点”主题制定了细致访谈大纲,从服务内容到党建融合,从设施配置到群体反馈,力求全面勾勒社区服务的真实图景。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先后走访了象牙社区、横塘社区和青春社区,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拼凑出一幅幅温暖的服务画面。
在象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休息区里,热水器、充电插座、微波炉常年“在线”,为外卖小哥、快递员提供最实在的便利。工作人员回忆,社区曾为新业态青年举办手工DIY沙龙,通过微信群通知和上门走访的方式邀请参与,尽管大家工作繁忙,仍有不少人抽出时间到场。“有专门的志愿者团队负责活动,就是想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关心。”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服务背后的用心。
横塘社区的服务则带着浓浓的“烟火气”。夏季高温时,休息区成了外卖小哥的“清凉驿站”,不仅有解暑饮品,还备着医疗箱、工具箱应对突发需求。“街道层面会联合爱心企业送清凉,我们社区能做的,就是把休息点的基础服务做扎实。”工作人员介绍,虽然新业态青年时间紧张,社区鲜少组织集体活动,但这些日常的便利,早已成为心照不宣的默契。
青春社区的便民服务站虽未专门针对新业态青年设置区域,却也用热水、充电等基础服务,向所有有需要的人敞开大门。
走访中,同学们发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社区服务正在悄然升级。有的社区尝试将党建元素融入服务,通过党员志愿活动为新业态青年提供帮助;有的通过建立微信群、上门走访,努力打破与流动群体的沟通壁垒。这些探索或许尚在起步阶段,却让大家看到了社区作为“纽带”的潜力。
“原来每个休息点的背后,都藏着社区工作人员的用心。”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在总结中写道。这次实践不仅让同学们看到了为新业态青年服务的创新尝试,更体会到基层治理中“以人为本”的温度。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记录下这些服务细节,不仅是为了完成实践报告,更是希望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群体的需求——他们守护城市的运转,也值得被城市温柔以待。”
目前,团队已整理完成初期访谈资料,计划针对信息不足的社区进行二次走访。这场关于“温暖”的实践仍在继续,而那些散落在社区里的服务微光,终将汇聚成照亮新业态青年前行之路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