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智慧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回应老龄化社会对高质量养老服务的需求,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智护银龄”队于2025年7月20日至24日,先后走进南京市玄武区梅苑颐养中心和鼓楼区象山颐养中心,聚焦对话老人、对话社工与实践感悟三大板块,围绕了解中心现状、发现智慧养老痛点与突破点、提出切实的可行性方案展开调研。
对话老人:期待与顾虑并存,技术落地需贴“心”
调研团队首先来到南京市玄武区梅苑颐养中心。梅苑颐养中心作为南京市代表性高端养老机构,具有先进的智慧养老视野,为实践团队提供了养老一线工作人员的专业经验建议。团队抵达养老中心时恰逢工作人员为老人举办日常兴趣活动。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调研团队与老人展开了面对面交流。现场,多位老人围绕智能设备的使用体验分享了真实想法,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技术的复杂态度。“手环能测心率、步频,数据还能传给社区的服务站,万一有啥不对劲,他们能及时过来看看,确实让人踏实。”76岁的刘奶奶说道。但她随即补充道:“但是屏幕字小,我这老花眼得凑得很近才能看清吧。”“听说一个智能床垫要好几千,家里哪舍得买?要是政府能补贴点,或者社区统一配,那还差不多。”赵奶奶坦言。听到两位奶奶对智能设备的想法,队员们意识到,智慧养老工具既要实用,更需在适老化细节上贴近老人需求,成本也是普及的拦路虎。
图为实践队部分队员与梅苑颐养中心老人对话 姚露摄
在南京市鼓楼区象山颐养中心,调研团队遇到了85岁的张奶奶。队员与张奶奶谈及情感陪伴机器人时,她摇了摇头:“之前院里试过一个机器人,说话硬邦邦的,我说南京话它听不懂,问它个事儿半天没反应,还不如跟护工聊两句实在。”“要是家里全靠机器照顾,儿女一年到头不露面,那日子过得还有啥意思?”一位曾体验过居家智能监测系统的老人感慨道,“机器是工具,可人心换人心,还是得有人常来看看才暖。”成员们意识到,技术再先进,也需以守护情感联结为前提,否则便会失去养老服务的本质意义。相比起全天长时间的陪伴,技术的实用性与情感替代性是推行普及智慧养老的关键。
图为实践队部分队员与象山颐养中心老人对话 姚露摄
对话从业者:技术应用有突破,落地挑战待破解
在与养老机构管理者、护理人员及社工的座谈中,调研队进一步了解到智慧技术在实际运营中的应用现状与现实瓶颈,一线从业者的分享为调研提供了更立体的视角。
“机构里的智能监测系统已经比较成熟了。”梅苑颐养中心护理主任介绍,院里为失能、失智老人配备了智能床和手环,数据实时传到后台,护工能随时查看老人的心率、翻身次数甚至离床情况,“有一次凌晨,系统警报响了,显示一位老人离床超过10分钟,护工赶紧过去,发现老人摔倒在床边,幸好及时处理才没出大事。”这个真实案例,让团队成员切身感受到智能监测系统在保障老人安全、提升应急响应效率上的不可替代性。队员表示,虽然推动智慧养老设备的普及和使用任重道远,但是一想到很多的老年人能因此获得更加及时有效的照顾,就更加有动力去把这件事做好。
图为实践队部分队员与象山颐养中心社工交谈 胡子鑫摄
社工作为养老服务的黏合剂,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服务质量。交谈中团队发现,如今的社工早已不是单纯的活动组织者,更是兼顾活动策划、家属沟通、老人情感陪伴的“多面手”。“护理员阿姨们经验足,但有些专业术语听不懂,比如认知训练,得说成玩游戏锻炼脑子她们才明白。”象山颐养中心的社工小张说,沟通成本有时比策划活动本身还高。针对这一问题,团队成员与社工展开讨论。负责人认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大语言模型,结合语言系统制作实时“老师”佩戴设备等方式尝试解决。
实践感悟:以需求为导向,在技术与人文间找平衡
数日的实地走访让团队深刻认识到,智慧养老的核心不是技术有多先进,而是能否真正解决问题。从老人对“简单、便宜、暖心”的朴素需求,到从业者对“易操作、能减负、低成本”的现实呼吁,智慧技术的落地必须紧扣养老场景的实际。
图为实践队部分队员与象山颐养中心负责人合影 姚露摄
“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团队负责人表示,团队未来将持续跟踪调研,结合一线需求打磨解决方案,让智慧技术既能提升养老服务效率,又能守护好老人心中的“人间温情”,为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服务升级贡献青年力量。(通讯员王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