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弘扬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专项-“回望历史,工赋新章”实践团沪上研学

发布时间:2025-07-24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历史是民族前行的明镜,红色基因贯穿近代救亡图存与新时代复兴的精神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新时代青年需以洋务运动等近代实践为镜,思考践行“弘扬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命题,接续奋斗初心。
      2025年7月12日至18日,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弘扬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专项-“回望历史,工赋新章”实践团,聚焦上海地区洋务运动历史遗存,通过实地考察、史料研读、深度访谈等方式,系统探寻近代工业探索与建党精神的内在关联,解码红色基因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
实践团合影
       实践团通过对比洋务运动“器物革新”的困境与中国共产党“制度革新+精神引领”的成功实践,深刻阐释建党精神如何在历史淬炼中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精神旗帜。
从近代工业起步到现代“大国重器”自立自强,从洋务派局部探索到共产党人全局担当,历史接力棒在精神传承中代代相传。此次实践既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红色基因的溯源与续写,旨在让青年触摸历史、读懂建党精神,坚定传承自觉,为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洋务运动工业探索:近代化尝试与历史局限
       近代工业的蹒跚起步,为民族复兴埋下伏笔。实践团以洋务运动时期工业遗存为切入点,梳理早期工业化探索的初心与局限。
上海纺织博物馆内,洋务运动时期的上海机器织布局遗存尤为醒目。作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起点,其引入的纺织机械曾寄托“实业救国”的理想,但封建官僚管理模式始终制约发展。实践团从老织机与历史档案中,既看到近代工业“师夷长技”的探索初心,也读懂“器物革新而制度未变”的困境——这恰是后续红色基因融入产业的历史前提。
团队成员在上海纺织博物馆
       在上海电信博物馆,实践团见证了晚清“德律风”电报机、1871年国际电报底稿等洋务通信遗存。
实践团在上海电信博物馆
       王举教授结合展品讲授现场党课:《上海电报总局章程》“商股出资却无决策权”条款,直指“官督商办”体制桎梏——“技术引进脱离制度革新,终将沦为封建体制附庸”。他以馆内李鸿章“请设南北洋电报片”复刻品为例,指出这既是洋务派“自强”见证,也暗含“器物革新而制度未变”困局。
王举老师讲课
       这种困境在上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同样显现:作为洋务民用企业代表,其虽引入股份制运营,却因官府深度掌控决策,未能突破封建管理桎梏,印证了缺乏制度保障的技术移植难以突破时代局限。
实践团在轮船招商总局
                     红色精神引领:从革命原点到工业复兴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近代工业探索注入精神内核。实践团走进红色场馆,体悟建党精神如何突破旧制、引领工业进阶。
实践团在中共一二大合影
       中共一大会址的青砖墙、木格窗间,仿佛回荡着百年前的誓言。实践团循着“历史选择”展线,从“救亡图存”的近代探索到“开天辟地”的建党历程,深刻理解“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念如何成为突破困境的火种。队员孔弋航感慨:“触摸旧址砖墙,更懂‘建党’重量——先驱们在黑暗中定向,正如我们在工业遗产中寻精神内核。”。
        中共二大会址“联合工农群众”的纲领文献,与洋务运动“制度约束”形成鲜明对比。队员惠家山谈到:“二大纲领如工业‘顶层设计’,让我们懂‘践行初心’需科学路径。”
        顾正红纪念馆的工人运动史料、陈毅广场的城市复兴印记,进一步印证红色精神的实践力量。从顾正红带领工人抗争的觉醒,到陈毅接管上海后“让工业扎根人民”的实践,实践团看到:建党精神中的“为民担当”,正是突破洋务局限、推动工业服务人民的关键。
        精神传承与当代实践:从历史镜鉴到青春担当
       工业精神的传承,在钢铁与代码的交响中愈发清晰。长兴岛中船集团江南造船研学中,实践团采访了厂区负责人,听其讲述:“从1865年造出‘惠吉号’,到抗战工人‘智沉‘民生’舰’,再到万吨水压机破垄断、福建舰入列,‘爱国奉献’是刻在骨子里的”。这让实践团更真切看到中国工业“自强”精神的百年延续——“求实创新”的船魂始终未变。这里的每一台机床、每一艘巨轮,都在诉说:红色基因从来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自力更生”的实干、“敢啃硬骨”的担当。

     这种精神,在科技前沿同样闪耀。实践团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研学中,从孟晚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中国前进”的宣言里,读到了与中船集团江南造船一脉相承的内核——正如造船业突破“卡脖子”技术造出大。
实践团成员参观上海华为技术公司
       对信息学院学子而言,传承意义尤为真切:中船集团江南造船工匠以扳手图纸突破工业壁垒,如今我们用代码算法攻克技术难关;当年万吨水压机“锻”出船舶筋骨,现在我们研发的芯片与通信技术“铸”就数字根基。历史早已证明,真正进步是精神与技术同频共振,青年当以船厂“船魂”为坐标,让红色基因成为专业学习“源代码”,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续写“工赋新章”。
     “此次实践以工业遗产为镜,既厘清洋务运动技术探索的局限,更解码建党精神引领工业自强的内核。从机器织布局到现代智造,历史印证:精神传承是工业进阶的根基。作为青年,当承此精神火种,以科技自立续写“工赋新章”,在强国路上彰显青春担当。
 
作者:贤悦,高宇星 来源:“回望历史,工赋新章”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竹编技艺进课堂 非遗传承润童心
  • 7月24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红途砺心 惠民笃行”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实践基地开展了以“探乔口古韵 拾水乡童趣”为主题的
  • 2025-07-2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