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爱润新芽,‘珙桐’成长”社会实践团队在方舒雅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宜宾市叙州区龙源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紧扣“青春向社区,实践育新芽”主题,结合理工特色与文化传承,为社区孩子们带来丰富课程体验。
龙源社区有两个廉租房小区,辖区内困难群体较多,这里的孩子们渴望接触书本以外的知识。为了满足辖区内双职工家庭及新就业群体儿童假期托管、素质教育资源拓展等需求。社区通过链接资源,依靠外部力量激活文化活力、提升服务效能,尤其在理工科普、非遗传承、成长陪伴等领域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提升社区基层治理的能力。
(图为团队成员自我介绍 赵巧玲摄)
捏土凝万象,塑魂承千年
在非遗泥塑课堂上,黏土在孩子们掌心苏醒。搓一根泥条,能盘出蜿蜒的河;团一团泥球,可捏成憨态的兽。带纹路的陶罐藏着古人储粮的智慧,永不凋谢的泥花盛着对生活的热忱,指尖的泥屑都是与传统对话的痕迹。
(图为小朋友做泥塑的过程 赵巧玲摄)
实践队员轻轻擦去孩子鼻尖的土痕,讲那些泥土里长出的故事:古人如何用泥塑记录四季轮回,匠人怎样把信仰捏进每一道纹路。当阳光漫过满桌作品,忽然懂了——所谓传承,不过是让千年的匠心,在一双双稚嫩的手里,继续捏塑出万千气象。
(图为团队成员向孩子讲解非遗泥塑知识 杨琦缘摄)
慧心创课程,启迪新思维
活动现场,团队成员以“星星之火照亮山林”为主题,结合生动PPT,讲述云南红军游击队在宜宾的战斗历程。从游击队员们在艰难环境中坚持斗争,到巧用战术抗击敌人,一段段真实故事,将孩子们带回烽火岁月,让他们深刻体会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与坚定信念。
孩子们坐姿端正、目光专注,被先辈们的事迹深深打动。这场宣讲,不仅是红色历史的传递,更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爱国与奋斗的种子,让红色精神代代赓续。
(图为团队成员向孩子们讲解红色故事 赵巧玲摄)
问卷连银龄,法润邻里情
团队精心设计了涵盖赡养权益、防范诈骗、遗嘱订立、邻里纠纷等老年人高频关切领域的普法问卷。队员们化身“银龄普法员”,带着问卷走进社区活动室、楼栋单元和老人纳凉点。面对部分老人视力模糊、理解有困难的情况,队员们俯身贴近,逐字逐句清晰朗读题目,用亲切的方言耐心解释法律术语的含义,确保每一位老人都能准确表达自己的困惑与需求。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老人 游灿摄)
成都理工大学学子的身影穿梭于龙源社区的楼宇巷陌,他们用专业知识反哺社区,用青春热情服务群众,用创新思维点亮希望。这趟深入基层的“三下乡”之旅,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的生动答卷,更是青年一代感知时代脉搏、勇担社会责任的深刻淬炼。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合照 赵巧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