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握蓝色脉搏,文化筑梦发展
依海而兴,向海图强。海洋是时间的见证者,它静静地诉说着地球的历史,从古至今,无数生命在这里诞生、繁衍、消逝,构成了生命的壮丽篇章。海洋见证无数文明由兴到衰,同时它也见证着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扬。2025年7月12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海牧渔实践队走进威海市海洋食品博览中心,进行海洋文化调研,并在“春蕾”辅导班开展海洋文化宣讲活动。
舌尖美食在民间,海洋饮食花样多。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一直反映着食物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有着基础性地位,这意味着人们必须先解决温饱问题,才能进行其他生产、生活等一系列活动。古人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此滨海地区产生了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饮食文化和食品消费模式。为此,实践队员走进威海市海洋食品博览中心。
图为虾的基本种类。 周钰晴 供图
在海洋食品博览中心实践队员了解并认识了许多以海洋水产品为原料制作的美味菜肴,从食物原料的采集、挑选、运输与售卖,到居民选购、处理与烹饪,队员深入探寻海洋饮食产品制作的每一步,这为更好地宣传海洋文化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海洋饮食加工所产生的产业链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这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海洋饮食文化向更远的地方传播、发展。
图为以鱼、虾、扇贝等为原料制作的菜肴。 周钰晴 供图
深挖海洋底蕴,讲好蓝色故事在宣讲开始之前,实践队员了解到,海洋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与海洋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形态,除了海洋饮食文化之外,它还包含了海洋历史、海洋经济、海洋军事、海洋旅游、海洋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海洋文化体现了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利用、敬畏和保护,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价值观、信仰、艺术、法律和社会组织形式等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实践队员在“春蕾”辅导班展开了有关海洋文化的宣讲活动。
图为队员在辅导班开展海洋文化宣讲。 王馨弘 供图
实践队员以“海洋里的奇妙故事”为切入点,讲述了郑和下西洋途中与海洋生物相遇的趣味传说,迅速点燃现场气氛。小朋友们纷纷举手分享自己听过的海洋故事,从“精卫填海”到“海底龙宫”,天真的话语中满是对海洋的好奇。
宣讲环节,队员们结合我国东南两面临海、1.8万公里海岸线的地理背景,系统介绍了海洋文化的渊源:这片辽阔海域孕育了中国海洋文化,它兼具鲜明地域特色与民族特征,既彰显力量与自由的精神,又蕴含强烈的个体自觉与竞争意识。队员们还讲解了海洋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从提供渔业资源到支撑航运发展,海洋始终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依托。
图为小朋友积极举手回答实践队员问题。 王馨弘 供图
为让小朋友们理解海洋文化的当代价值,队员们介绍:如今,国家海洋局牵头推动海洋文化保护与传承,海洋院校、主题博览会等平台持续发力,让古老的海洋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同时,队员们结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倡议,讲解了中国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通过生动案例说明海洋是文明交流的桥梁,各国正携手共同守护这片蓝色家园。队员们还以山东海洋文化为例,介绍其外向性、开拓性、包容性的特质,帮助小朋友们理解地域海洋文化的多样性。宣讲最后,队员们呼吁:“海洋是地球的蓝色宝藏,保护海洋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此次宣讲,不仅让小朋友们系统认识了海洋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热爱海洋、守护海洋的种子,为传承海洋文明注入了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合影留念。 周钰晴 供图
本次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员认识到海洋文化不仅对国家内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海洋治理和国际文化交流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有效的海洋文化传播和实践宣传,可以增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海洋文化自豪感,提高国民的凝聚力和爱国情怀。在未来,我们更要抓住海洋的蓝色脉搏,借文化的力量为发展海洋产业注入新活力。(通讯员 王馨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