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大实践团赴安康——探源秦巴文脉,筑梦汉水振兴
陕西工大实践团赴安康:探源秦巴文脉,筑梦汉水振兴
安康讯(通讯员王喆熙)7月12日清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链动安康商贸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安康博物馆。这座矗立于汉江之畔的“秦巴明珠”,以“三主两辅”的宏大叙事(天赋安康、脉源安康、筑梦安康三大基本陈列及三线建设、书画专题展),为青年学子展开了一幅文化活化的乡村振兴长卷。
溯文明根脉:在“脉源安康”触摸千年交融密码
实践团首站深入“脉源安康”展厅。当西周青铜器史密簋映入眼帘时,其内壁93字铭文瞬间“活”了起来——它记载了西周军队征伐东南夷的战争,更揭示了安康作为“秦头楚尾”的文明交融基因。团队成员在笔记中写道:“这件青铜器证明,安康自古就是巴蜀、荆楚、秦陇文化的交汇点,这种包容性恰是当代商贸创新的历史镜像。”
展厅内,一组南朝部曲徒附俑群引发热议。这些陶俑生动再现了汉魏时期汉江航运的繁华,印证了安康“黄金水道”的商贸传统。商贸专业学生由此联想到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历史启示我们,交通与流通是区域发展的命脉。如今汉江复航工程启动,能否让安康的富硒茶、绞股蓝重新‘扬帆出海’?”
解生态密码:从“天赋安康”到绿色财富转化
步入二楼的“天赋安康”生态展厅,声光电技术还原的秦巴秘境震撼人心。熊猫标本掠过虚拟竹林,金丝猴在林间跳跃,而鎏金铜蚕的出土故事更成为焦点——这枚见证丝绸之路的汉代文物,印证了安康悠久的蚕桑产业根基。
“生态资源如何转化为经济价值?”带着问题,实践团聚焦“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展区。当看到为保水质实施的移民搬迁实景沙盘与生态补偿机制流程图时,成员们豁然开朗:“原来‘一江清水送北京’的承诺背后,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智慧!”
燃振兴星火:三线精神与非遗新生的时代交响
在“筑梦安康”展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震撼心灵。三线建设者手凿的钢钎、泛黄的施工日记,与墙面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标语交织。实践团成员触摸着展柜中粗糙的工具模型感慨:“当年十万建设者用血肉筑起襄渝铁路,今天的乡村振兴同样需要这种‘拓荒精神’。”
这份精神正在非遗传承中延续。登上三楼非遗展厅,紫阳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的旋律萦绕耳际。
践青春之诺:从展厅到田野的行动宣言
实践团的思考已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博物馆乡村振兴案例展区,他们驻足于紫阳县瓦庙镇新光村帮扶纪实展板前:这里记载着安康博物馆六年来为65名大学生举办“集体升学礼”、开展“流动博物馆县区行”的暖心故事。
当实践团在博物馆铜镜展柜前驻足,玻璃映出青年与文物的双重影像。陕西工大学子在安康博物馆完成的,不仅是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时空对话,更是一次将文化DNA植入产业的生动实践。秦巴山间的这场青春接力,正以博物馆为原点,将文明的星火播撒至汉水两岸的沃野之中。
作者:王喆熙 来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