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青春同行。2025年7月6日,在温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内举行了庄重而热烈的出征仪式后,学院“ACE”暑期社会实践队全体成员怀揣着服务基层的热忱与传播科技知识的使命,正式踏上“三下乡”的征程。7月10日上午,实践队抵达本次活动的目的地——温州大学附属茶山实验小学,开启了为期数日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将大学生的专业所学与小学生的科技启蒙教育紧密结合,通过“编程+艺术”的创新课程体系,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种子。
誓言铮铮,笃行致远。在出征仪式上,学院领导对即将奔赴一线的实践队员们寄予厚望,并授予了队旗。实践队队长郑重接过队旗,代表全体队员立下誓言,承诺将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学识和高度的责任心,全力以赴完成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任务。“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支教,更是我们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用技术反哺社会、用知识服务家乡的宝贵机会。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看见未来科技世界的窗户。”队长在仪式上的一番话,道出了全体队员的心声。带着这份初心与决心,实践队于7月10日上午正式在温州大学附属茶山实验小学拉开了暑期课程的帷幕。
为打破初次见面的拘谨,并巧妙引出“编程+艺术”的核心主题,实践队将第一堂课精心设计 为一堂充满趣味与美感的创意刮画课。教室里,原本还有些害羞的孩子们,很快被屏幕上展示的斑斓作品和桌上新奇的刮画工具所吸引。实践队员们化身为亲切的“创意向导”,从如何握笔、如何控制力度,到如何运用点、线、面结合创作出富有层次感的效果,都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随着队员们一声“开始创作”,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刮画笔在特制纸张上“沙沙”作响的声音。孩子们或专注临摹,力求精准复刻;或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勾勒出心中的奇幻世界。
图:实践队员正在指导一名孩子完成他的刮画作品。叶佳莉供图
“老师,你看我画的彩虹,是不是很漂亮?”一个孩子高高举起自己的作品,小脸上满是自豪。队员们穿梭于课桌之间,不仅进行技巧指导,更不断地给予孩子们鼓励与肯定,整个课堂充满了温暖而积极的互动氛围。这堂艺术课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它像一把钥匙,轻松地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为后续更具挑战性的科技课程营造了信任与期待的良好开端。
如果说艺术课是想象力的热身,那么次日上午的数独课,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逻辑风暴”。7月11日上午,实践队为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挑战。考虑到孩子们的认知水平,队员们并未直接引入复杂的九宫格,而是从最基础的“四宫数独”教起。“大家看,规则很简单,就是每一横排、每一竖排,还有这个涂了颜色的小方块里,1到4这几个数字都只能出现一次。”队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黑板上的范例,迅速帮助孩子们掌握了核心规则。随后的互动环节,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清脆的回答声此起彼伏,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在孩子们熟练掌握四宫数独后,难度悄然升级——经典的“九宫数独”正式登场。面对更为复杂的逻辑关系,队员们巧妙地改变了教学策略,鼓励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探究。一时间,教室内形成了热烈的讨论场面,孩子们三五成群,时而为找到一个关键数字而欢呼,时而为一个解法争得面红耳赤。“我觉得这个位置应该是8,因为这一竖排已经有2和5了,而这一横排……”四年级的小明同学兴奋地指着练习纸,和同伴分享着自己的发现。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图:正在认真写数独的孩子。吴昊天供图
从创意无限的艺术描绘,到严谨烧脑的逻辑推理,实践队在短短一天半的时间里,系统地向孩子们展示了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的独特魅力。实践队负责人表示:“我们的课程设计初衷,就是希望打破学科壁垒,让孩子们明白,艺术的想象力与科学的逻辑性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不仅教会他们一项技能,更能培养他们一种全面的、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
征程仍在继续,初心历久弥坚。温州大学“ACE”暑期社会实践队正以青春的智慧与汗水,在温州大学附属茶山实验小学的校园里,为孩子们的夏日时光增添一抹绚烂的科技色彩,也为自己的大学生活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社会实践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