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一:初识坊巷·触摸历史肌理 (2025.06.27)
晨光熹微,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福州文脉调研实践队一行人,怀揣着对千年文脉的敬畏与探寻之心,首次踏入了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的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入口处的牌坊古朴庄重,仿佛一道穿越时空的门户,将我们迎入这片沉淀着厚重历史的街区。
一进入该地点,实践队便按照预定计划,将目光聚焦于三坊七巷的整体空间格局与建筑风貌保护。我们以郎官巷为起点,手持精心绘制的地图,对照着《福州古厝》中的记载,仔细辨认着坊、巷、弄的层级结构。“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与“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其名称本身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密码。穿梭于纵横交错的巷道,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两侧马鞍墙高低错落,曲线流畅优美,形成独特的天际线。队员们认真记录着不同时期建筑(明清、民国、近代修复)在墙体材料、门窗样式、屋顶形制上的细微差别,惊叹于“粉墙黛瓦、曲线山墙”这一福州传统民居特色的普遍性与持久魅力。
在衣锦坊欧阳氏花厅,我们见证了古厝活化利用的典范。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建筑,如今作为文化艺术空间,既保留了精美的木雕、石雕、灰塑等传统工艺,又注入了现代展览与文创功能。队员们仔细观察了修复痕迹,并就“修旧如旧”原则与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一位负责修缮的老师傅向我们展示了传统“大漆”工艺在木构件修复中的应用,他摩挲着泛着温润光泽的柱子说:“老房子就像老人,要懂它,顺着它的‘筋骨’来治,不能乱动。” 这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保护的真谛——尊重历史原真性。
午后,我们重点考察了文儒坊的陈承裘故居(陈氏民居)。这座规模宏大的宅院,其严谨的中轴对称布局、层层递进的空间序列、精美绝伦的木构件雕刻(特别是门窗格心与雀替),无不彰显着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与礼制观念。实践队建筑学背景的队员利用专业设备测量了主要厅堂的尺度比例,分析其空间营造手法,试图解读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福州地域特色。在二梅书屋,我们被其静谧雅致的书院氛围所感染,想象着昔日学子在此寒窗苦读的场景,深刻感受到三坊七巷作为“进士摇篮”的文化底蕴。
核心发现与思考:
格局犹存,风貌尚整: 三坊七巷“鱼骨状”的里坊格局保存相当完整,马鞍墙等核心建筑元素得到普遍保留,构成了街区独特的视觉标识和历史氛围。
活态保护,初见成效: 以欧阳花厅为代表的古厝活化利用案例,展示了在保护前提下赋予历史建筑新功能的可能性,是文脉“活”下去的重要途径。
技艺传承,面临挑战: 传统建筑修复工艺(如大漆、木雕、灰塑)依赖少数经验丰富的匠人,其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隐忧,亟需系统性保护与培养机制。
原真性维护需持续关注: 部分修复或改建部分在材料、工艺、尺度上与原有风貌存在差异,如何在后续维护和利用中坚守“最小干预”和“可识别性”原则,是长期课题。
首日的行走与观察,为我们揭开了三坊七巷恢弘历史画卷的一角。触摸着冰凉的青石墙、仰望着斑驳的马鞍墙,我们不仅看到了凝固的物质形态,更感受到其中流淌不息的文化血脉。文脉的传承,首先在于守护好承载它的物质躯壳。这堂生动的“历史地理与建筑文化”课,为我们后续的深入调研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