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徐州3月9日电(通讯员 缪雨萌)“文化是沟通世界的桥梁,旅游是传播文化的窗口。”为深入挖掘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需求,助力5A级风景区的国际化服务优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自2024年9月至今,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迎四海宾朋,共筑文化出海梦"实践团队先后前往江苏省内及浙江、安徽等地的5A级景区,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外国游客的采访与调研活动。
实地调研,感受文化交融新魅力 江苏师范大学的实践团队深入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著名5A级景区,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黄山风景区等,通过实地走访和面对面采访,了解外国游客的游览体验与文化认知。团队成员不仅关注景区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还特别聚焦外国游客对景区服务的需求与建议。
在苏州拙政园,团队成员采访了一位来自德国的游客。他表示:“苏州园林的设计非常精致,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但我觉得如果能提供更多多语言的导览服务,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化背后的故事。”另一位来自美国的游客在游览杭州西湖时提到:“西湖的美景让我流连忘返,但景区内的英文标识还不够完善,有些地方让我感到困惑。”
图为团队成员于江苏无锡灵山大佛景区采访意大利游客游览体验
对话外国游客,共谋服务优化新路径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收集了大量外国游客的反馈。团队成员徐安琪在整理数据时发现:“许多外国游客对中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但在语言服务、文化解说和便利设施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团队成员雷振权也指出:“景区可以通过引入多语言导览设备、增加国际化标识、优化线上预约系统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外国游客的游览体验。”
图为团队成员陈晚,缪雨萌采访德国摄影师
此外,团队成员还结合调研成果,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希望景区能够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结合现代科技的力量,打造一批文化识别度高、服务体验感强的国际化旅游产品,真正实现“破圈”,吸引更多国际游客。
图为团队成员陈晚,缪雨萌于杭州西湖采访俄罗斯游客
科技赋能,解锁文化传播新可能 在调研中,团队成员还发现,科技手段在提升游客体验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例如,在黄山风景区,团队成员体验了景区新推出的AR导览服务。通过AR眼镜,游客可以实时查看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甚至“穿越”到古代,感受历史场景的再现。一位来自法国的游客在体验后表示:“这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的创新能力刮目相看。”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周恩来纪念馆馆内数字媒体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雷峰塔数字游戏
总结与展望 团队成员缪雨萌在调研结束后表示:“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丰富璀璨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也听到了外国游客的真实声音。他们的需求和建议为我们优化景区服务、推动文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图为团队成员于嘉兴南湖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于南京秦淮风景区合影
“以文化为媒,以旅游为桥”,通过此次实践调研,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要让中国文化“活”起来,走向世界,不仅需要保护和传承,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江苏师范大学"迎四海宾朋,共筑文化出海梦"实践团队成员积极担负起时代重任,以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为己任,深入了解外国游客的需求,尽己所能为助力中国文化“出圈出海”贡献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