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返家乡”实践:为嘉绒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发布时间:2025-02-1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1月28日到2月10日,四川农业大学白雪映嘉绒团队以“返家乡”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入嘉绒藏族聚居地——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全力投身于嘉绒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致力于守护家乡珍贵的文化遗产,搭建起文化交流的坚实桥梁。
  团队此次奔赴丹巴县开展实践活动。丹巴梭坡碉楼群,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美誉,其以片石垒砌、榫卯结构实现卓越的抗震功能,不仅具备军事防御作用,还承担着粮食储藏功能,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蕴含着多元价值。
  白雪映嘉绒团队成员前往丹巴县大桑村  摄影:仁青娜姆
  团队还走访了大桑、甲居两处著名藏寨。这里传统民居采用“三层结构”,底层为畜圈,中层供人居,顶层设经堂,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智慧。藏寨内石木结构建筑错落有致,村民热情好客,团队用相机记录下每一处文化遗迹与温暖瞬间。
  团队成员前往丹巴县瓦足村寺庙  摄影:仁青娜姆
  在寺庙中,随风飘动的经幡印满经文与图案,传递着嘉绒人民的祈愿;整齐排列的转经筒表面图案精美,转动间满是信徒的虔诚;洁白的白塔装饰精巧,承载着缅怀与期许。寺庙内古老壁画虽色彩斑驳,却生动描绘着先辈的信仰与智慧,闪烁的酥油灯传递着信仰之光。此外,嘉绒地区岩石上刻有的白色藏文经文与符号,如六字真言,是当地宗教文化的体现,具有祈福等意义,也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锅庄舞作为嘉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男女按辈分而立,领舞者手摇铜铃,带领众人顺圈起舞。但通过采访村民得知,如今原生态锅庄舞逐渐淡化,多以广场舞形式呈现,传承形势严峻。
  为全面深入了解嘉绒文化,团队在线上同步发力。借助问卷星收集大众对嘉绒文化的认知,在社交媒体监测网友讨论,并在中国知网等平台搜集资料,全方位构建嘉绒文化数据库。从研究趋势来看,嘉绒文化研究呈现多维度发展。历史与源流方向研究最多,反映出学者对嘉绒藏族历史渊源和文化地位的浓厚兴趣;社会与经济方向研究数量可观,体现了对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关注;语言与文字、文化与宗教、建筑与聚落等方向研究稳步推进,且跨学科研究趋势明显,融合了历史学、语言学等多学科方法。不过,研究也存在不足,部分领域文献数量少、研究深度欠缺,对现代社会中的文化适应和社会变迁研究不够深入,跨区域、跨文化比较研究较少。
  通过对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与在线社区监测发现,在监测期内共监测到嘉绒文化相关话题讨论11360条。虽整体有一定讨论量,但近期热度呈下行趋势。多数用户赞赏嘉绒文化独特魅力,尤其在服饰、建筑、歌舞方面,不过也暴露出大众认知有限的问题。从内容分析,民俗和歌舞文化因独特性备受关注;情感分析显示,积极情感源于对文化魅力的欣赏,消极情感则集中在对传承和商业化问题的担忧。深入剖析,内在原因在于嘉绒文化传承体系不完善,年轻一代认同感和参与度低,传播内容缺乏创新;外在原因是现代多元文化冲击以及文旅开发中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破坏文化本真性。为此,提出加强文化传承(如融入学校教育、扶持民间艺人)、创新传播(利用新媒体打造趣味性内容、挖掘文化IP)、科学文旅开发(制定合理规划、加强市场监管)等对策。
  此次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与线上研究,全面了解嘉绒文化现状。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在团队努力及社会各界关注下,嘉绒文化有望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延续辉煌,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添砖加瓦。(仁青娜姆)
作者:仁青娜姆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返家乡”实践:为嘉绒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 沂蒙精神走进宁海中学: 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
  • 河海之光耀枣强——水之子回母校分享水利梦想与青春故事
  • 探岩土学砼艺,启新程促发展
  • 探岩土学砼艺,启新程促发展
  • 在基建强国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的发展实现了伟大飞跃。此次调研聚焦于岩土工程及建筑领域,旨在深入学习先进技术,探寻行业发展的新方
  • 02-18
  • 河海学子归乡,枣中再燃梦想之火
  • 河海学子归乡,枣中再燃梦想之火
  •  2025年2月15日,作为河海大学学子们的我们回到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母校宣讲活动,为学弟学妹们带来了最
  • 02-18
  • 红色基因筑基,匠心传承铸魂——高校学子创新传承红色文化之道
  • 河海学子系枣中,壮丽谱写新华章
  • 河海学子系枣中,壮丽谱写新华章
  • 河海学子归衡水,源泉工程谱新篇。2025年寒假,河海学子在精心策划、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满怀热情返回各自家乡开展“源泉工程”寒假社会
  • 02-18
  • 传承非遗柳编,助力乡村振兴
  • 传承非遗柳编,助力乡村振兴
  • 临沭柳编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2021年,临沭柳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年发展,临沭柳编已经形成
  • 02-18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