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这个在城市边缘徘徊的群体,面临着诸多不易。一些优秀的社区没有选择视而不见,它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让老漂族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1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乐享桑榆实践队来到山东省日照市卧龙山街道碧海路社区开展实地访谈的活动。本次实践走进“老漂族”,了解老漂族目前的困境及老漂族社会关怀情况。
初入社区,采访老漂族
1月19日,“乐享桑榆”社会实践队伍来到了碧海路社区,从“养老”到“享老”让银发族乐享夕阳红,谈起碧海路社区,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跟随着负责人的脚步,实践队员深入社区,细致参观了其内部建设情况。社区内绿化设施完善,植物覆盖率广泛,随处可见的绿植与花卉不仅美化了环境,也显著提升了居住品质。步行道两旁,树木郁郁葱葱,为居民提供了清凉的休憩空间;社区公园内,各种花卉争奇斗艳,为居民创造了一个宜人的休闲场所。在负责人介绍下,实践队伍了解到碧海路社区被评选为多个荣誉称号:2023年度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2024年度山东省“无废社区”等。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特别留意了社区内的“老漂族”群体。随机与几位“老漂族”老人进行了交谈,询问老人是否愿意长期居住在这个社区。老人们纷纷表达了高度的居住意愿。一方面,老人对社区的绿化优越的环境优越及完备的配套设施和服务表示了满意,另一方面,社区内的居民关系融洽,邻里之间互相帮助,让老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来自山东莒县小县城的李大爷,为了照顾在这里工作的儿子和年幼的孙子,放弃了在老家的安逸生活,来到了碧海路社区。“刚开始来的时候,真的不适应。”李大爷回忆起刚到社区的日子,眼中闪过一丝落寞,“这里没有老朋友,没有熟悉的街道和店铺,连说话的人都没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大爷表示自己逐渐适应了社区的生活,开始在社区里结交新朋友,参加各种活动。
在碧海路社区,像李大爷这样的“老漂族”还有很多。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社区组织了各种活动,如书法班、舞蹈班、健康讲座等,增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王阿姨是社区舞蹈班的活跃分子,她来自四川,为了照顾女儿和外孙女,她来到了日照。起初,她感到十分孤独和无助。但在参加了社区舞蹈班后,她不仅找到了乐趣,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我找到了归属感。”王阿姨笑着说,“每天和姐妹们一起跳舞、聊天,我觉得很充实。”
社区关怀,让爱传递
实践队伍随后在负责人带领下来到了碧海路社区服务中心,卧龙山街道碧海路社区作为日照市“老年友好型社区”,实践队员在社区负责人口中得知,重阳节当日,碧海路社区组织的一场由老年人共同参与的游戏:套圈、打麻将、练太极等,以帮助“老漂族”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碧海路社区自201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情系百姓、配套齐全、服务完善、生活便利的社区。社区聚焦“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以服务为抓手,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营造一个关爱、尊重老年人的良好氛围,让老年人在碧海路社区安享晚年。
幸福不止于此,碧海路社区还开办了社区里的老年大学“俏夕阳”,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的同时,根据老年人的特长爱好,开设舞蹈、合唱、书法、乐器等课程,举行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和防诈骗知识讲解等活动,又先后成立了碧海路社区合唱团、碧海路社区舞蹈队等7个社会组织,社区老年大学的学员们都成为社区的优秀志愿者,每当“七一”“十一”等节点,积极开展文艺演出,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岁月悠悠,情意绵长。“我们将继续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持续探索创新,进一步丰富服务供给、优化服务环境,为广大居民提供更贴心的社区服务。”负责人金凤表示。
携手共进,谱写篇章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流动加速,越来越多的老人为了照顾孩子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走进陌生的环境。除了整天忙着带孩子、做家务之外,语言不通、智能鸿沟、孤独、异地就医报销难、担心体力精力不够成家庭负担等,也是“老漂族”无时无刻面临的问题。
实践队伍分析讨论,并结合大量文献辅佐,从社会角度上里看,政府应加强对“老漂族”群体的关注与支持,出台相关政策以保障其合法权益。这包括优化异地医保报销流程,简化手续,提高报销比例,减轻其就医经济负担;从社区角度来看,推动社区建立多语种交流平台和智能技术培训课程,帮助“老漂族”克服语言障碍,掌握必要的智能设备使用技能,缩小与社会的数字鸿沟。同时,鼓励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如健康讲座、兴趣小组、心理咨询服务等,以促进“老漂族”的社交互动,缓解孤独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老漂族”的关爱力度,为“老漂族”提供生活辅助和精神慰藉,共同营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新的城市中找到归属感,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