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当下,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老漂族”这一特殊群体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他们背井离乡,离开熟悉的故土,奔赴子女所在的城市,开启别样的生活篇章。为深入了解老漂族的生活状况,曲阜师范大学乐享桑榆实践队于1月14日前往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曲阜师范大学家属院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访谈、查阅资料,走进“老漂族”的世界,探索老漂族面临的困境,寻求改善生活及解决困难的措施。
老来离乡,漂泊不易
现今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庞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近3.8亿人,比2010年增加了1.5亿人,其中不乏为照料孙辈而流动的老人。以北京为例,近50万老年人因照料孙辈来到北京。这些老人在城市中面临诸多挑战,既要应对繁重的家务和育儿任务,又要克服与子女的观念差异,在忙碌与矛盾中,内心的孤独感愈发强烈。而且,由于户籍限制,“老漂族”在医保、养老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看病报销手续繁琐,养老金待遇也可能因地区差异而受到影响,这些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随迁带娃,难为融入
此次实践中,实践队队员们结识了刘奶奶。她来自临沂农村,七年前因儿子儿媳工作繁忙,来到日照帮忙照顾孩子。谈及在城市的生活,刘奶奶满脸笑容,她直言城市生活条件优越,购物、就医都十分便捷,这让她幸福感满满。由于临沂和日照地缘相近,生活习俗差异不大,刘奶奶很快适应了新环境,社区里一起照顾孩子的老人成了她的知心好友,日常的谈天说地也让她不再孤单。然而,并非所有“老漂族”都如此幸运。此外,刘奶奶因身体原因无法参与社区活动,内心多少有些失落。而且,受了解信息方式的限制,刘奶奶对城市的老年人福利知之甚少,也从未享受过。
共施援手,老有所依
研究表明,本地流动性和返乡流动性都对他们的幸福感有积极影响。在本地,良好的邻里可步行性、丰富的活动参与以及充足的社会支持,能让“老漂族”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提升自我价值感;而返乡流动性则让他们与家乡保持紧密联系,缓解乡愁,在情感上得到慰藉。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老漂族”带来了改变,它不仅方便了他们与家乡亲友的沟通,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我实现幸福感。
针对“老漂族”面临的困境,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国家持续推进医保改革,扩大异地结算范围,让“老漂族”就医更加便捷。各地社区也纷纷行动起来,举办各类活动,为“老漂族”搭建社交平台,帮助他们融入社区。一些社区还开展智能手机培训课程,提升“老漂族”的数字素养,让他们能更好地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3]
“老漂族”为子女和城市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晚年生活理应得到更多关注和保障。在未来,希望能有更多政策出台,完善养老法律制度、优化社会保障政策,让“老漂族”在城市生活中更有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期待社会能营造更加包容的氛围,社区能组织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活动,让“老漂族”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愿每一位“老漂族”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