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至2025年2月24日,以中国民航大学大一学子张莹为负责人的实践团队以“寻访豫绣风华,传承文化脉络”为主题,分赴洛阳、南阳,平顶山等地开展暑期返乡实践活动。4名队员通过博物馆调研、技艺学习、社区科普等形式,系统性记录河南刺绣非遗文化现状,累计收集影像资料40余份、问卷调查45份,相关成果将转化为高校非遗保护课程案例。图为实践队部分成员
【田野调查:从针脚触摸历史】
在洛阳博物馆,路鹏佳同学自主拍摄了唐代织物残片上的菱纹刺绣,并通过街头采访发现,超六成年轻人“知道刺绣但不知豫绣特色”。队员褚军营深入老城区“锦云绣坊”,向省级非遗传承人王素梅学习汴绣“蒙针”“叠彩”针法。“手指被扎了七八次才绣出一片花瓣”,他向记者展示习作时坦言,“手工艺的精细远超想象”。图为实践队成员拍摄的洛绣
【档案挖掘:钩沉技艺新生】
南阳分队另辟蹊径:沈正言在南阳烙画非遗保护中心查阅到1978年《豫绣纹样图谱》孤本档案,发现其中36%的传统纹样已濒临失传;张莹则在开封刺绣博物馆拍摄到长达12米的《清明上河图》双面绣全景,并通过讲解员了解到“一线劈256丝”的绝技。“我们在问卷中增设‘推荐河南刺绣相关代表作’栏目,00青年朋友们后提出的‘刺绣+汉服’‘盲盒体验’等创意占提案量的58%。”沈正言补充道。图为观看安绣
【社区活化:让传统走进生活】
“您知道刺绣曾救活过河南灾区妇女吗?”在平顶山市郏县钟期路段,姚行哲悬挂的横幅引来居民围观。团队通过电脑对比展示机制刺绣与手工绣品,组织儿童体验简易缎面绣,并寻找同龄青年前来了解相关刺绣知识,吸引了大量人流。队长张莹表示,准备将把队员整理的手工绣坊地图申请纳入文化墙建设。
【专家视角】
记得刺绣教师、民俗学教授周文渊指出:“豫绣的困境在于‘博物馆化’与‘生活化’失衡,学生们通过记录匠人工作场景、提炼现代设计元素,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青年方案。”洛阳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刘阳则建议:“可借助AR技术让文物刺绣‘动起来’,提升传播吸引力。”
【活动总结】
据队长张莹总结,此次活动增加了实践队成员对刺绣的认知和了解,加强了大家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与此同时,实践队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周边群众对刺绣文化的关注度。综上,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本实践队收获颇多,同时将继续热爱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刺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