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推普入蒙地,乌盟看振兴”实践团队——第四站:化德县朝阳镇民乐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7月17日下午,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推普入蒙地,乌盟看振兴”社会实践团赴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民乐村开展“推普兴产业,民乐话振兴”实践活动。
座谈会上,民乐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红军介绍了基本村情,他表示,发展种植大白菜是民乐村及化德县主导产业之一,“化德大白菜”已成为“地理标志”产品,民乐村依托地理气候环境和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白菜种植,成功打造了“民乐王”牌大白菜品牌并注册商标,构建起以民乐村为中心的万亩冷凉蔬菜种植基地,积极打造面向京津地区的冷凉蔬菜生产、加工和营销供应基地。
民乐村组织委员李飞跃提到,民乐村一直以来深耕“一村一品” 助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于2015年3月1日荣获第四批全国文明村镇,2017年被认定为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未来将立足良好发展基础,以科技兴农为导向,以增加农民群众收入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积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座谈会后,实践团成员展开“推普兴产业,民乐话振兴”宣讲活动。实践团成员王一帆阐述了普通话作为产业对外拓展基石,是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赵玉茹借助“数字平台使用指南”手册,重点介绍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中国语言数字博物馆”两大平台的丰富资源及使用方法,为村民学习普通话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持。
随后,实践团深入探索村容村貌,通过入户探访与街头寻访,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详细调研了当地村民的普通话使用情况。
通过互动交流,村民们说到:“我说不来普通话,平时也就是电视上听见人说,你们这些娃娃说普通话就是好听。”
“能学普通话肯定要学,学好了以后跟外地人说话就方便了,之前人家听不懂两边都着急,你们做的活动还是很有意义的。”语言文字事业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及民生福祉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团将继续秉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坚定的步伐丈量世界,以敏锐的目光记录民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在语言文字事业的广阔舞台中深耕细作,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与应用,挥洒青春热血,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