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寻访红色足迹,学习先烈精神——参观朱自清故居

发布时间:2024-08-10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标题:寻访红色足迹,学习先烈精神——参观朱自清故居

 

     为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悟总书记的深刻教诲,学习地方红色文化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校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决定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跟着总书记'--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7月23日,泰州学院扬州红色小分队赴朱自清故居参观学习。此次活动旨在重走党的发展之路,寻迹百年历程,向革命先辈学习红色精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朱自清先生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 [8-9]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英名垂青史,热血铸丰碑。50个春秋虽短暂却书写出了绚丽华章;朱自清这个名字,穿越近百年时空却依然熠熠生辉。

     今天,站在党的百年历史的新起点,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烈士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坚定信念、凝聚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继往开来、接续奋斗,在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把扬州这个"好地方"建设好发展好,谱写"强富美高"的新篇章!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参观完毕,实践团成员们感触颇深,结束后大家都表达了了自己的感悟。实践队队员穆芷倩表示:“本次实践活动,仿佛让我回到了过去的峥嵘岁月,里面的每一件故事或是物品都震撼着我,警示着我,告诉我我们当前的美好生活是先烈的惨烈牺牲换来的,我们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起大任,不畏艰难,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通讯员:朱仪、张思雨、周媛媛

供稿:朱仪、周媛媛

 

作者:朱仪、张思雨、周媛媛 来源:朱仪、张思雨、周媛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乡村振兴,体育先行——广西师范大学“壮乡振兴体育实践团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
  • 西南石油大学学生“三下乡”实践:探寻眉山泡菜产业的发展之路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