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重返千年古地,再现“汪李之别”:合肥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寻韵桃花潭

发布时间:2024-07-11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重返千年古地,再现“汪李之别”:合肥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寻韵桃花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为体验泾县桃花潭自然风光和发掘深厚文化底蕴。7月11日下午,合肥大学“合”你青春助力,“泾”彩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前往桃花潭参观学习,领略桃花潭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团队成员率先来到文昌阁,“文昌”有文运昌盛之意。翟氏家族曾成立过震川文会和文昌会两个文学团体,被誉为泾县的“书香门第”。走到龙舟展示广场,讲解员介绍到,桃花潭作为端午节赛龙舟地点已经持续了十一年。从桥上望向右前方,屋顶层层抬高的建筑是团队成员接下来前往的地点——翟氏宗祠。该宗祠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因建筑年代久远,建筑规模宏大,成为安徽省内保存下面积最大的祠堂且被罗哲文称作“中华第一祠”并题写匾额。祠堂前立有四根石柱,两边各有一对抱鼓石和石狮,形成威严的守卫之势。讲解员提到,石狮的造型独特,狮头龙身,这种形态在传统文化中较为罕见。雄狮爪下的绣球,象征着权利和吉祥,雌狮爪下的小狮子代表着子孙绵延和家族兴旺。团队成员对石狮的雕刻工艺精湛表示惊叹,细节之处尽显匠人之心。狮子的眼神、毛发到龙身的鳞片、纹路,刻画得栩栩如生,展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步入祠堂内部即可看见天井,空间宽敞明亮。中堂供奉着翟氏家族的列祖列宗,香火不断,表达着后人对先祖的敬仰与缅怀。两侧的厢房内,则展示了翟氏家族的历史文献、族谱资料以及历代名人的画像和事迹介绍,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告别翟氏宗祠,团队成员来到了老街。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居民大多从养蚕种地的传统行业发展到农家乐等现代旅游产业,这样的转变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助力了乡村振兴。桃花潭地理位置优越,山脉与黄山接壤,潭水通过青弋江和芜湖相连,由多条河流汇聚而成,水上交通非常发达。



    随后,讲解员向团队成员讲述了一件趣事:李白受汪伦写信邀请而来,信中说“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很高兴,以为有十里的桃花,一万家酒店,来到此地才发现“十里桃花”是一渡口的名字,“万家酒店”是一万姓的老板开的酒店。但后来汪伦还是好酒好菜招待,带李白游山玩水,两人结下深厚情谊。待二人分别之时,李白写下著名的《赠汪伦》,以此送别汪伦。来到青弋江旁,讲解员介绍到,青弋江水路运输非常便利,最繁华时也被称作“小上海”。抗战时期,它是皖赣两地的货物集散地。1939年2月,叶挺也如千年前的李白般,为自己崇敬的周恩来送行。修长的竹筏不仅载着两位伟大人物,还载着党的意志。
    本次“桃花潭之旅”,团队成员们重返跨越千年的古地,感受到了其独特的人文和历史底蕴,也见证了时代变迁下崭新的桃花潭。团队成员们与桃花潭的故事告一段落,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新的篇章正在开启。
 
 
作者:合肥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来源:合肥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拍摄撰写
  • 皖西学院“油茶香飘, 泉城韵彩”暑期社会实践团:“探寻油
  • 皖西学院“油茶香飘, 泉城韵彩”暑期社会实践团:“探寻油
  • 汪氏宗祠行:“读访听唱”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 同心村行:深化医学实践,铸就‘受长做’价值
  • 闽江学院海峡学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队赴南平市延平区开展
  • 联手抗毒,我们在行动——宣传单发放与禁毒宣讲会启动
  • 志愿行动助禁毒,清洁环境显真情
  • 志愿行动助禁毒,清洁环境显真情
  • 2024年7月4日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知识点亮生命,教育引领未来”暑期“三下乡”教育帮扶实践团队深入到第十二团文明路社区开展了一
  • 07-12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