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个人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锤炼品格和意志,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于7月4日在山西省阳高县展开了“三下乡”的暑期个人实践活动。该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地实践来增长才干,了解农村地区的真实情况,并为当地社区发挥积极作用。
镇边古堡,守护一方平安当天上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实践团来到了镇边堡,镇边堡位于山西省阳高县境内,是当时
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堡。根据《三云筹俎考》的记载,镇边堡最初并不是由官方建造的城堡,而是一座民间建造的堡垒。然而,在明朝的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于巩固防御周边地区的需要,该堡垒被重新修建,并被命名为“镇边堡”。
观察镇边堡,实践队员发现其与其他长城的不同之处。沿着长城线路,每隔50米就会有一座独立的敌楼,并且周围还有一道方形的窄墙环绕,与长城相连。经询问了解,原来这种设计是因为这段长城建在开阔的田野上,地势平坦,没有任何险要可守。从实战的角度来看,独立的敌楼与长城可以相互支援,因而形成了这段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在长城学中,这样的长城被称为“台地长城”。
古堡村落,孕育醇厚民俗文化在一系列的调研活动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边塞长城的存在,当地不仅形成了一个沧桑的古堡村落,同时也孕育了浓厚的民俗文化。镇边堡的居民们民风淳朴,而且他们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包括地方小戏、扭秧歌、舞龙耍狮等。每逢节日,村里都会举办各种表演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进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需求,村里还特意建立了一个二人台剧场。此外,这里的饮食也非常独特。在节假日,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大块的黄彦沟羊肉,大碗的采凉山野蘑菇汤,有油炸的糕点,劲道的粉条,细细的莜面,卷筒筒窝窝,透明的玻璃饺饺,还有黄中发红的土鸡蛋等美食。
饱经风霜的长城,不失往日雄风沿着长长的阶梯登上镇边堡古城楼,放眼眺望,镇边堡的全貌便一览无余了。镇边堡的南面是景色秀丽,草丰林茂,孕育着许多特产和野生动植物的采凉山。西面与新荣区元墩村相邻。而北面距离长城只有0.5公里,长城的北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
而脚下的堡城,整体形状呈现出一个长方形。根据调查研究得知,在明朝时期,镇边堡是用来守卫长城二十一里边界线的重要据点。该堡的东西长度为400米,南北长度为500米,高度达到12米。堡城的外墙建造采用了基座为条石,上部则砌筑了城砖。整个堡的设计呈现出长方形的形状,而东西两个堡门则呈现出对称的布局,其中西门是正门,门顶上刻有“镇边堡”三字,而东门则被命名为“怀远”。
在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冲突,许多边塞要塞都遭到了破坏,包括山西的镇边堡。如今的镇边堡长城多遭雨水冲刷侵蚀等自然破坏和人为破环,残高2至5米不等,但墩台密集,给人一种烽燧连天的感觉,视觉上非常壮观。虽残破,仍不失先时高大雄壮之气势。
当地政府重视对镇边堡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修复和重建工作,还建立了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区,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下午五点左右,实践团完成了调研和拍摄任务,开始讨论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收获,队员们纷纷表示,参加这次活动后,自己对长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学到了许多无法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同时,队员们也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要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中,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世情国情,在服务和奉献中培养和加深爱国情怀,在实践和锻炼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将青春的奋斗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随着汽车缓缓启动,“三下乡”长城文化宣传实践团的成员们一起返回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