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乡村行,山水青年声。华中科技大学“品山水游情,忆振兴蝶变”暑期社会实践队于8月5日至10日以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为主要调研地点,探究英山县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贡献与潜力,进行一系列调研活动。一方面从政府角度,了解当地政府对乡村振兴现有成绩的评价以及进一步的思考和规划;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了解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后英山县特色产业的良好发展以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采访座谈指方向
8月5日上午,实践队首先来到英山县乡村振兴局经行采访,从总体上体悟英山县乡村振兴的成就与困境。
采访中,英山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吴方从住房改造、饮水安全、交通改善、教育帮扶、帮助就业、金融扶贫、医保报销、民政关怀等八个方面向实践队员详细讲述了英山县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她的讲述让实践队员们明白了,乡村振兴不止是GDP上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涉及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吴局长也对实践队员们发出鼓励和期许,希望大学生们可以在假期多参与一些家乡的关心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并且毕业后能返乡创业,在家乡的土地上发光发热。
红色旧址振精神
实践队员共同追寻英山县的红色记忆,感受与传承红色精神。在英山县烈士陵园内长达数十米的墙砖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两千多名英烈的姓名,书写出了我们的先烈们英勇无畏、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陈列馆内那锈迹斑驳的锄头和长矛,暗暗铭记着它的主人曾经的不怕困难、勇敢斗争的英雄事迹;馆内那一张张黑白的照片背后都埋藏着一个个鲜红、无奈又感人的故事。
辛亥革命、鄂豫皖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实践队员们第一次感受到这些活在历史课本上的名词原来离我们这么近,那红色的事迹、红色的精神慢慢地、慢慢地从书本上、从图片里流入了红色的血液中。
茶乡之旅明特色
实践队还分别前往英山大别茶坊与英山大广茶业,体验传统手工制茶和现代工业化制茶的全过程,品味英山特色的茶文化。
在传统制茶中,实践队员们跟随大别茶坊工作人员体验了采摘和制作的全过程,看起来小小的一杯茶,它的制成要经过采摘、摊青、杀青、揉捻、炒二青、整形、烘干除杂等近十道工艺。这复杂的工艺过程,没有任何高科技工具的辅助,全凭一双手,徒手在一百多度的铁锅中反复翻炒,茶叶的温度和湿度全靠制茶人自己的经验把控,每一个制茶阶段都承载着制茶人的心血,他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固守着内心的宁静。那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匠心和一双饱经风霜的手让实践队员们看到茶乡独特的魅力,传统的手艺不能被遗忘,那不仅是技艺,更是记忆和精神。
在现代化制茶中,英山大广茶叶负责人杨跃飞带领实践队员们参观了厂内今年3月投产的智能化生产线,从传统制茶的近十道工序到现在智能化生产线内的无需人工直接一条线完成由鲜茶到成品的全过程,让实践队员不禁感慨科技的强大生产力。
同时,负责人还向实践队员们讲述了他的茶旅融合道路,用特色品牌带动旅游业发展,美化茶旅基地,为游客提供“采茶、做茶、品茶、赏花、摘果、休闲、观光、采购农产品”等一系列活动,让实践队员们学习到了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旅游的模式案例。
青山绿水助崛起
英山县大别山南武当旅游区、英山县吴家山森林公园、英山县毕昇大峡谷漂流、英山县四季花海景区……每一个地点实践队员都一一用脚步丈量。他们发现英山县利用了当地多山地丘陵峡谷的地形特点,在山势陡峭的吴家山坐上滑索“一览众山小”,在四季花海游赏“山头谷间花不同”,在毕升漂流感受“青涩浪花打身边”,在英山汤池中“温泉水滑洗凝脂”,因地制宜,利用当地青山绿水的优势建立其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业。
山拉滑索建花海,水修漂流泡温泉。青山绿水生态兴,湿地氧吧共呼吸。
此外,实践队还前往了英山县张家咀湿地公园和西河水厂,了解在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问题。张家咀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介绍他们将张家咀水库库区建设为湿地公园不仅使库区水的自我净化能力更强,同时也保护了许多珍稀动植物,实现了经济和生态的双丰收。这山水游帮助队员体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含义。
毕昇故里品文化
在英山县草盘地镇毕昇纪念园,实践队员们共同了解和学习四大发明与毕昇文化。园区内采用古典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原始的繁体拓印书籍,上万字的繁体刻章,还有活字印刷体验活动无一不让实践队员们感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华夏先祖的伟大智慧;AR、VR、沉浸式体验、动漫虚拟、互动投影的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又不禁让人惊叹于现代科技的巨大进步。通过实际体验实践队员们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根,而要让它接受当代科技雨水的滋润才能更让它走进人们心中。
(通讯员:余锁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