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品山水游情,忆振兴蝶变”暑期社会实践队成员余锁湘于8月5日至8日在家乡湖北省英山县探访学习传统制茶业感悟。
到达了远方,本以为距离家乡远了,其实心与家乡的距离却拉进了。当在外求学的我看到同学桌上一包来自我的家乡的英山云雾茶,那我从前习以为常的东西在此刻却让我觉得无比亲切,但深挖记忆发现我对它的了解也仅限于远处的百亩茶田和桌上的一杯清茶。那一刻,我决定回到家乡,走近看看家乡的茶叶,看看它是如何从田间的嫩芽成为了我杯中勾起乡愁的清茶。
清晨的夏日,山间弥漫着一层轻盈的雾气,仿佛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微风拂过,几缕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间的缝隙,点洒在茶树上,茶树的顶端的细芽娇嫩欲滴,透过阳光的照射,闪烁着丝丝金光,宛如夏季的精灵。我踏着清晨的露珠,沿着山间小径缓缓前行,追随着那让我魂牵梦萦的茶香,开启了我的传统制茶业探访之旅。
首先,我来到了英山手工云雾茶的制作起点——英山大别茶坊的茶园。茶园位于一个风景秀丽的山谷中,周围是茂密的茶园和清澈的溪流。弗一进入茶园,我便闻到了浓郁的茶香,茶园里的空气湿润而清新,夏日的炎热仿佛被茶树的清香所驱散。幽幽的茶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让人心旷神怡,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桃源般的世界。走近观察,茶农们正在茶园里认真地采摘着茶叶,他们用娴熟的手法轻轻摘下一片片嫩叶,宛如抚摸着大地的温柔。
我忍不住上前与他们交谈,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叔笑着和我讲起了他的经历。他说他从5岁开始采茶,10岁开始制茶,如今已经和茶叶打了五十多年的交道了,除了现在见的比较多的英山云雾茶,他还会炒曾经唐朝时作为贡品的英山“团黄”茶和“圻门”茶。他还强调虽然现在机器采茶已经很普及了,但他还是更钟爱于手工采茶,他解释说机器采茶伤茶树而且他讨厌那种机器的“隆隆”声,他们有着自己的采茶歌。说完他便高声唱了起来“高山顶上一棵茶,不等春来早发芽”,他一出口,身边的其他茶农们就跟着一起合了起来“两边发的绿叶叶,中间开的白花花,大姐讨来头上戴,二姐讨来诓娃娃。唯有三姐不去讨,手摇棉车心想他……”他们的声音响彻在茶园的每个角落,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将每个茶农的心灵连接在一起。那歌声里带着激情和自豪,同时参杂着男女之间那种朴实真挚的情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茶叶的神奇与男女一齐劳作的快乐。
虽然一边说着、唱着但也丝毫不影响他手上的速度,就聊天的半个小时里他已经装满大半茶筐了。一时眼热的我也想体验一下,但是刚摘了几片他便连忙制止我,“你这样摘是不对的,不能用掐,你一掐了之后,被掐地方容易变黑,而且你指甲上的细菌也容易进入断口中,这样就影响了云雾茶的品质。你应该这样,食指下托,拇指下按,轻轻一提,你看!是不是省力又卫生?”一边说他一边给我演示着,他的手法熟练而轻柔,一片片嫩叶在他的手中被轻轻摘下。虽然用着最质朴的语言最简单的动作,但我感觉那一刻的他充满了慈爱,手中的茶叶不止是茶叶,更像是他细心呵护的孩子。
图为实践队员采摘到的新鲜云雾茶
结束了一上午的采摘,我跟随着阿叔一起进入到了手工茶坊,参观了英山云雾茶的制作全过程。摊青、杀青、揉捻、炒二青、整形、烘干除杂……经过一整套流程下来,刚采摘下的嫩芽成为了精致的茶叶,太阳也从正头顶悄悄落下了山。谁能想到小小的一杯手工云雾茶竟要经过近十道工艺,果然对得起那句“千年历练成云雾”,而这复杂的工艺过程,阿叔他没有借助任何高科技工具的辅助,全凭一双手,徒手在一百多度的铁锅中反复翻炒,茶叶的温度和湿度全靠他自己的经验把控,在炒茶的过程中我想要体验一下,但刚一将手靠近铁锅就被烫的想缩回来,而反观阿叔的手:皱纹纵横交错,宛如岁月的印记,指尖粗糙而有力,因长期接触火炉而略显黑痕;指关节因频繁的炒制动作而略显粗大,但却敏锐而灵活。这双手曾经历无数次的炒制,感受过火焰的炙热与茶叶的温柔。茶渍和茶渍的痕迹在指尖间残留,见证了他辛勤的劳动和对茶叶的深爱。他笑着说“你们这些孩子们看着炒茶觉得新奇,但在我们这一辈人里就没有哪一个是不会炒茶的,时代变咯!”
图为实践队员在观摩老师傅炒茶
“身历涅槃炼,味甘汤色清”,这是对茶叶的刻画但又何尝不是对制茶人的赞颂呢?每一个制茶阶段都承载着英山传统制茶人的心血,他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固守着内心的宁静,传统制茶人热爱制茶胜于茶叶带来的经济利益,他们所制造的茶叶不仅是物品,更是制茶人快乐的心情。那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匠心和一双饱经风霜的手让我们看到英山手工云雾茶独特的魅力,传统的手艺不能被遗忘,那不仅是技艺,更是记忆和精神。
就当我以为今日的茶乡之旅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又带我参观了他们的游客服务中心,再一次推翻了我原有的认知。里面不仅有各种不同品质的茶叶,同时还有茶食茶点茶酒,以及各种憨态可掬的关于茶叶的文创产品,墙上也挂着历代的茶诗和图画照片。他说“你别以为我们守着老手艺就是老古董了,我们也会通过短视频记录宣传我们的传统制茶过程,还有专门的英山特色采茶歌表演以及采茶制茶体验,叫什么品牌效应和茶旅融合道路,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看到我们英山手工茶,帮助它传承下去。”
确实,这不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传承非物质遗产是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使其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段话最好的诠释吗?传统制茶人他们对手工制茶的执着让我看到“传承”与“坚守”,但他们的游客服务与科技宣传又让我明白了对于传统手艺和文化除了“传承”,也要“创新”,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茶叶作为乡村的一张名片,承载着乡愁和记忆。手工制茶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将乡村的特色和独特之处传递给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乡村的魅力。他们的做法让我明白了:用对传统手艺地坚守筑成记忆中的桃源,用与现代科技地结合营造新时代的繁华,这是茶香久传之道,也是传统文化和手艺复兴之法。(通讯员:余锁湘)